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讲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意思是通过“教”,使学生在智力、能力、素质等方面逐渐提高,具备自学能力,以达到“不需要教”.多年来,我努力探索,力求将叶老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我每教一个班,都在第一节课就把“教是为了不教”的指导思想告诉学生,要求他们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中能动的实践者和认识者,不要充当储藏知识的仓库,让他们认识到,如果最终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缺少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的分数再高也不算成功。要想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就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三年,我父亲(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后来他作了补充,先改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最后改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里,“不需要教”是目的,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应该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你要尽一切力量启发他,引导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好自学  相似文献   

3.
刘莉丽 《教师》2014,(12):99-99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能自主地去学习、会学习一辈子。“教”是手段,“达到”是过程,“不需要教”是目的。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不好的教师只是奉献真理,好的教师是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作为语文教师,责任不仅仅在于教育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正如《大纲》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多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大力提倡课改的今天,完全有必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把单纯的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的“群言堂”。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我们可以采取“备、给、护、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     
叶圣陶谈“教书”与“读书”叶圣陶在民进招待来京参观学习的外地会员茶话会上就“教书”、“读书”问题发表讲话。他说,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两个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他认为,第二个说法比较明白。不教是因为学生自己能够学习了,不需要教了。世界上的事情学不完。不要说小学毕业就学完了,中学毕业也没学完,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也不能算毕业。无论是谁,都要学一辈子。“为了不需要教”,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相似文献   

6.
让学于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要求教师以学定教,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弄清哪些是他们已经会的。哪些是需要组织学习的;然后顺学而导,把文路、教路和学路统一起来,教在学生需要之处,教在学生不会之处:还要求教师有“舍”“得”观,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具体落实让学于生的理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研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过程,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简而言之,即“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境界,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对此,叶圣陶如是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换而言之,要实现不要教的目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以达到让学生自学的目的,贴近“教为了不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和“帮助”,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让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转,“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符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学定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且广,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动摇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去研究“学生的学”的问题上。在教学中,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成就每个学生,快乐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0.
谢美华 《学周刊C版》2011,(4):120-120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自己,在参与中获得成功,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1.
宓娟 《文学教育(上)》2010,(12):111-111
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里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要达到这一步,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而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要善于开启学生灵性,这灵性就是阅读时产生的灵感和悟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具有灵性呢?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活动的教学,包括教师的“敦”和与教相应的学生的“学”,教学必须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如何肯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从而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是为了学,通过一定阶段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达到“真知”。所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中学生物教学,在注意改革教法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指导学法,使学生能从教师教懂向自己学懂发展。通过自身的体验,对“双基”深  相似文献   

15.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教师的说教是不行的。把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认知过程,来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  相似文献   

17.
一、目标导向评价策略目标导向评价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既要评价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活动,也要评价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二、反馈信息评价策略反馈信息,是把评价信息回送给教师和学生,使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教”和“学”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不着教。”又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无沦如何是学不好的。”要教会学生自学,力求使学生通过教学而逐步达到“用不着教”。因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基于上述认识,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会达到“不教”而自能的目的呢?笔者以为,除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外,还必须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使“不教”,学生也会认真地学好地理。  相似文献   

20.
十五年前,我父亲给《中学语文》题辞,开头第一句就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怎么才能把学生引进“不需要教”的境界呢?从父亲写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那首诗里,我找到了可能是最简明扼要的答案,就是“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感到有需要,学生才愿意学;有了迫切的需要,学生才会认认真真地学。在学习中能随时得到乐趣,学生才会高高兴兴地学下去。“需之切”主要是理性方面的事儿,“乐其业”主要是感性方面的事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俱备了,学生就会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