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寒风,呼呼地刮着,从我的头上一直侵袭到脚下,从我的裤角里一直钻到心坎上。好冷的天!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重新裹紧身上的棉大衣,走进了“旺旺书店”。书店里冷清清的,往日热情洋溢的服务员此刻也懒得照顾生意,只一味地窝在炭火旁边守住自身的温暖。我漫无目的地翻阅着书架上的书。从一层架上摸到三层架上也没找到合适的,正要打算放弃的时候,一本《鲁迅选集》映入我的眼帘。我对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亦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我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从第一编的《呐喊》到第二编的《彷徨》。清淡的油墨清…  相似文献   

2.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经过一年来的尝试,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活”字,即处理教材活、课堂形式活、利用资源活、课堂评价活。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经过一年来的尝试,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活”字,即处理教材活、课堂形式活、利用资源活、课堂评价活。一、处理教材活处理教材活,即根据本校学生生活背景、时间、空间等特点灵活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作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包括三个活动主题,即“上学去”“、看看我们的学校”“、在学校的一天”,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新学校,知道在学校里应该怎么做。孩子从幼儿园…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顾名思义,是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教学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使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使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中取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实验已有两年,从面对新课标和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出发,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同时,突出《品德与生活》课的三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资源》所阐述的“激发、启迪、深化、引导”的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效益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1.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本文就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浅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的开发在世界上是一个难题。跨入新世纪,我们希望能编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在此,我们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上过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老师都会有同感:上课非常的吃力,有些文字需要描述,解释。跟他们讲道理,很多小朋友似懂非懂,有的耐不住性子,做起了自己的事情,对学习这门课提不起兴趣。如果课堂开放些,一时又控制不住场面。如何能使课堂更为开放,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效果又好。这是很多老师都在探索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  相似文献   

15.
蔡昱 《教育教学论坛》2012,(25):126-12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使他们"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本文将尝试解决如何实现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育人的理想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7.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4册)《品德与社会》(3册)是我省通过教育部审查的第一套同类教科书。该教材以其鲜明的特色获得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一、教材编写思想充分体现了教改新理念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颁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新理念。每册教材都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使学生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提升;…  相似文献   

18.
19.
<正>"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段摘自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片断,使我对《品德与生活》课如何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多的思考。其实,我们可以"拿来"很多资源为《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服务。那么,如何"拿来"?可以"拿来"哪些东西?一、"拿来"教材、教参、课标资源1."拿来"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真正做到钻研教材。打开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和春天一起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日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等多项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了学生的体验与要求,不像以前上思品课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而注意帮助学生解决的是一些比较迷茫和困惑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