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真正做到品德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品德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品德教育中我们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小学生品德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而需要立足于这个丰富多彩、鲜活的社会生活世界。而脱离学生道德生活实际的教学正是导致长期以来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症结。品德教学不应再停留于纸上谈兵,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题材,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教学只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文谈了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一、让教学源于儿童生活《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说明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说明“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  相似文献   

8.
强燕 《中小学电教》2011,(10):111-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基础.如果脱离了生活的土壤,我们的品德教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实践,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而,我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遵循儿童特征,突显作业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课教学要"开启生活之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范国强 《广西教育》2012,(37):85-8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生活与品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  相似文献   

14.
张克琴 《考试周刊》2014,(12):180-180
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老师的一大难题,有的老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是因为教师缺乏知识储备,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分离等。其实,只要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让课堂联通生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品德味。  相似文献   

15.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或最根本的)改革,是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21世纪世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更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而品德教育要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16.
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家庭生活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家庭生活中品德教育作为课程来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品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规范的行为方式。要想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将课堂的教学活动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品德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去培养儿童的品德,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因此,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建构一种全新的、与儿童生活密切相连的品德教育方式,成为学校品德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结合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试着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中,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为活动型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生活课,而是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重视引导儿童获得直接体验,活动是其主要的呈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