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性改革是从整体出发、总体设计进行改革的。其特点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宏观控制和微观落实的辩证统一。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系统、有层次、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整体性改革。根据几年来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有以下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2.
运用系统的整体原理来组织语文教学,既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需要,又是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和总趋势。整体原理告诉我们:研究问题应当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部分内在的臣大潜力,去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除了考虑到某册、某年段、直至全套教材编排意图、方法、特点及其联系外,主要应实行整组备课,把握单元训练的整体性;同时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体现整体性的原则。本文试以六年制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为例,谈谈怎样运用整体原理,把握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解读整体性原则与方法的科学内涵出发,剖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统一性"、"整体性联系"、"整体性功能"、"整体主导性"、"整体性合力",以期对建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及当前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原则,在于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校管理中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管理的基本目标。学校教育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综合性。整体效应又是系统论最重要的观点。要取得系统效应的优化,就不能不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优化原则,实质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切都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前提下考虑学校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二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取得办学最优效果,而整体正是取得最优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从整体性出发,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不被"肢解",进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只有以整体性为归宿,才能实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固有的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便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实质.质言之,只有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整体观察的方法就是要我们从全面着手、整体出发,注重整体与局部的色彩关系,这才是高校绘画色彩教学整体性的重中之重.在绘画色彩教学中最简单的公式就是整体——局部——整体.色彩教学的整体性是绘画思想的一部分,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色彩教学的整体性更为完善,这种思想贯穿于色彩教学中、贯穿于一切画面之中.  相似文献   

8.
能力单元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性,即教师从整体目标出发,制定体现整体性的教学方案,使课文教学为单元整体目标服务,既考虑到基本知识的传授,又兼顾能力培养,从而实现宏观调控.单元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教学结构形式和教学原则,其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明显胜过单篇教学.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一类考查有心圆锥曲线类圆性质的试题得分低的原因,展示整体视角下的有心圆锥曲线类圆性质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从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和发展学生的整体性出发,对内在的关联性强、共同特征多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进而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思维的对比研究,论述了英汉语言思维差异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整体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准确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1.
向先清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8-21,33
民俗摄影的兴起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民俗受到重视的表现。通过分析民俗摄影的兴起、民俗摄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众文化等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民俗摄影在今天的价值:民俗摄影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民俗记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通过民俗摄影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俗的关注,来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这实际上是现代人在精神家园丧失之后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对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应。  相似文献   

12.
民俗变迁是新农村建设一个不可回避的境遇,贯穿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始终。文章通过对丽江新农村建设的考察,审视正在或业已发生的民俗变迁,认识民俗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理清民俗变迁与新农村建设共变的双向互动关系,探求民俗变迁的动因和前景,提出了民俗变迁中的新农村建设至少应该把握三个思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生态眼光、新农村建设的异质化模式和新农村建设的和谐调适方式。  相似文献   

13.
民间荤故事的功能价值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民间流传非常广泛,但研究者却一直避而不论的民间荤故事进行了较为深入探讨。民间荤故事以讲述性本能、性行为、性关系或性联想等为主要内容,具有消磨闲暇时间,满足感官快乐;传播性爱知识,提高性生活质量;表达性爱情感,和谐人际关系的功效和作用。民间荤故事就实质来说是一种反传统的性观念、反传统的性道德两性文化现象,是一种现代性享受的乐感文化和民间性狂欢的喜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民俗含有民俗心理、民俗语言和民俗行为三大要素。民俗信仰构成是民俗语言聚核的基础;谐音联想是民俗语言的内核;歇后转义形成民俗语言的各种特性;整合与调节是民俗语言的基本作用。掌握民俗语言聚核的基本规律,发挥民俗语言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儒家思想是我国民俗存在的灵魂,而民俗是儒家文化得以存在的和延续的有效载体。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剪纸民俗是儒家文化对当地民俗生活影响巨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often informed by other disciplines, scholarly connections with folklore have been few. As communication scholars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narrative as a topic of study for the future, it seems important to return to the past: To folklore, and to Walter Fisher's work in communication that yielded the narrative paradigm. This paper suggests ways in which complementary understandings of narrative in folklore and in Fisher's paradigm could coinform each other and thereby enrich both disciplines. Many ideas about communication and the narrative paradigm can be empirically strengthened by the work of folklore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informs folklore's attempts to merge aesthetic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folklore and encouraging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to continue.  相似文献   

17.
“民俗”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不断地被阐释,而中外学者做出的任何一种阐释都不是民俗阐释的终止,没有所谓标准的阐释,因而对民俗概念的阐释就一直在进行。因之,民俗概念就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一认识主体对民俗的理解过程。民俗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就为民俗的阐释预设了潜在的空间,也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充分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民俗”的阐释是民俗学者始终要关注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民俗的区域性特点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学术界所关注。文化学中的文化圈和文化区理论,为民俗区域存在和传承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和区域民俗理论延伸的支撑;而上述理论与具体个案的研究,为民俗的存在和传承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形态,为民俗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李白故里有关李白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李白的民间传说的初步整理情况及其内容分类,其次着重分析了李白故里传说与文献资料记载的关系及其学术价值,认为李白传说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化价值。因而,我们对于李白传说这种作为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予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祁太秧歌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揭示出祁太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小戏,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乡俗礼仪中,还存在于当代仪式庆典中,并且作为地方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还积极参加由官方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构成了祁太秧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变迁的主要脉络,并赋予祁太秧歌一个全新的民俗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