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现存4首李白赠孟浩然的诗作可知,两人交游颇为密切,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孟浩然、李白都是盛唐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是孟浩然复古诗学的总纲领,他标举“风雅”“六义”以革除齐梁的颓靡文风,继承了陈子昂等人关于比兴寄托的思想。在创作上,他强调伫兴而作,追求一种以“清”为突出特点的风格。孟浩然在创作实践上以五言为主,前人称其“大得建安之体”,突出表现为五律一体中“以古运律”的创作特点。无论在复古诗学观念,还是重五言轻七言,以及在五律一体中表现突出的“以古运律”的创作实践,孟浩然和李白都堪称同调。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遇唐明皇”事,史料来源欠真实,发生的地点欠真实,同时也不符合孟浩然的思想性格,因此是不可信的。说孟浩然“好乐忘名”,也是不符合孟浩然的思想实际的,孟浩然之所以不赴韩朝宗约,主要是因为他对韩朝宗之荐缺乏信心。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二题     
孟浩然的《春晓》主旨,是通过爱春、惜春的感情,表现了自己作为隐士的自由自在。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就是写对春天的热爱或留恋。孟浩然作为一个隐士,是一个淡泊于功名的真隐士,而不是充满愤懑的不得已的隐士。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与故乡襄阳彼此注解、彼此成全,襄阳的山川风物不仅组成了孟浩然的物质生活环境,而且对其诗人形象及诗歌精神的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故世有“孟襄阳”之称。鹿门山与岘山作为孟诗中襄阳最重要的山林,两山各自所代表的庞德公与羊祜的典故文化,及背后仕与隐的不同处世态度,在孟浩然生前、身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和塑造。分析孟浩然诗对两山的表现与两山在孟浩然身后评价接受中的不同地位,可以从更微观的视角考察襄阳与孟浩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基于此,论文将以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创作为基础,结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美学观点对两位诗人的“天人合一”观进行研究,在中俄异质文化背景下剖析二人诗学特色与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6.
从“人物笺注商榷”、“作品编年辨误”、“地名误注订正”三个方面,对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具体考辨。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唐诗批评史上“孟王优劣论”的始作俑者,他以“才学”说评论孟诗,影响既大,所受批评亦众。明代的“孟王优劣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以钟惺为代表的“孟不及王”说,其二为以李东阳为代表的“王不及孟”说。前者遭到了明清两朝诸多诗论家的质疑与辨驳,后者则为闻一多所支持。潘德舆是清代推崇孟浩然其人其诗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的特有内涵,并对这种内涵进行了“职业性”和“新型性”两个维度的现代解读,进而把新型职业农民分为从业和创业两大类型。最后,指出了这种内涵的解读对农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咸小晔  余耀 《阅读》2014,(6):4-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学们,你们学过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作品,其中“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千古绝句,  相似文献   

10.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实施是把素质教育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关键环节。在对课程的解读和应用过程中,应避免“应试化”、“过程化”倾向,把握好课程实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进行时代解读,尝试对追求“共通性”的师生交往实践以明确的地位,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把师生关系仅仅定格在追求“共同性”的主客关系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把书读厚些     
瞧,一本薄薄的语文书,想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呢!如果能把它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把书读厚些,效果就更好了。在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时,同学们发现李白的《赠汪伦》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是描写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而且《过故人庄》还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课后同学们又分别搜集了李白和孟浩然写的诗、描写春景的诗、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诗。第二天上课交流时,教室里热闹非凡。金晨雯:我找到了李白写的《静夜思》、《夜宿山寺》、《古朗月行》、《长干行》和《望庐山瀑布》。万方正:孟浩然的诗我也找到了!有《春晓》、《宿建德江》、《留别王维…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作品集在唐即有两种抄本传世,一为孟浩然编次的不分类三卷本,一为王士源宋末元初又因刘辰翁的评点与整理,而派生出了分类、分体以及四卷、三卷、二卷、一卷等多种形式的孟集刻本。今存宁蜀刻本《孟浩然诗集》,系出孟洗然编次的不分类三卷本。此刊本在宋代亦有一卷本流行。  相似文献   

14.
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的解读,意在解读文本的作者背景和社会背景;“以意逆志”主要是内容的解读,意在解读文本作者的思想情志。同时孟子对这一理论有所实践,而且这一方法和原则关联着孟子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诗歌,达到完美境界,人称唐朝的诗,诗的唐朝,是当之无愧的。唐诗流派众多,名家如林,李白则是诗中泰斗,他为人惆境不羁,蔑视权贵、笑做王侯,刚直不阿。然而公元739年,李白却写下了充满赞誉之词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推崇孟浩然原因探源@许志忠$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相似文献   

16.
泰山“挑山工”精神是指泰山挑山工体现出的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通过对泰山所在地高校“挑山工”精神教育的现状实证调研,发现存在对“挑山工”精神内涵和外延解读不够精准、教育形式相对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不易消化吸收等问题。精准解读泰山“挑山工”精神进行有助于大学生精准认知,从而把精神内化于心。将泰山“挑山工”精神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专门设计精神品质培养方案,同时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大学生将精神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但孟浩然诗歌中的类似特色却较少为人注意,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其实,孟浩然诗歌的画意表现在情景交融、色彩素淡、构图巧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约翰·伯格的观看理论把观者观看行为视作视觉图像理解的基石,建立了把视觉图像解读从以图像和作者为中心转向以观者为中心的批评理论。视觉性“看”具有多重维度,从以图像和作者为中心转向了以观者为中心,产生了抗拒式和期待式观看等机制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这个教学的基点没有根本转变。症结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鉴于此,本文提出“体验教学观”。其价值取向为:体验是作为“人”的教育的需求;学习者的体验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课程生成的诱因。基于学习体验的学习策略及其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是:参与并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给予学生最大的回答机会区域;把学生的“误读”转化为教学诱因;“倾听”学习主体的思考(而不是言语);强化“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把学习者的“不适”反应转化为探究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亦文 《阅读》2023,(17):12-17
<正>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古称“江都”“广陵”。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偏爱。经典古诗词作品中所描写的扬州韵味悠长,赞美扬州的好诗句不胜枚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