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社会转型、知识分子身份分化等造成文学精神的衰变,进而影响到对现实的介入,精英作家对历史发言的气魄大于对现实发言的勇气。新世纪“现实主义”思潮对底层文学、都市文学和知识分子题材文学的干预停留在道德、消费、戏谑的价值立场。新世纪底层文学中部分作品带有康德道德哲学意味,爱情题材作品中出现某些回归爱情本体的迹象,带有宗教精神倾向的作品表现出欲望化时代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3.
两种最早的文学传统是诗和自然哲学,在政治哲学产生之后,文学传统的对立变成了诗性智慧与政治哲学的对立。文学传统的表层是文学旨趣,但其深层是政治意识。诗性传统恰恰不具有政治意识,以至于后来止步于“文化研究”,同时也失去了历史意识。文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两种文学传统的对立并非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相互汲取对方的养料,共同支撑基于自然语言的学术,这就是文学。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通常带有原始野性、质朴清纯的特征,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互动对中国文学的总体结构、内在特质、时代风气、发展轨迹等都产生了不能忽视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及其外延。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强调文学的人文性,文学创作却总想否认文学的人文性,造成这种认识分歧的原因是:文学教育是权威性、非功利性的,文学创作是个性自由化的、功利性的。其实,它们之间不应对立。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都是以语言为手段,都要对社会负责,文学教育为文学创作培养作者,文学创作为文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学创作可以反思文学教育,但不能背叛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6.
吕鹏毅 《文教资料》2012,(20):10-11
在抗日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上,萧红这位伟大的作家为东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养料,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提升了整个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品质,为东北文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7,(7):61-68
刘峰杰教授在《文学政治学的创构》中以审美与功利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一种审美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文学本体观呈去政治化倾向。用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哲学观看文学性质,将有助于打破文学性质审美与功利的二元对立,消除文学理论界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同时为文学性质、文学本质等问题提供一种非形而上学方法,让文学理论界看到文学性质和文学本质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观的萌芽在自然文学时期 ,在神士文学时期则产生了中国第一个体系性的文学思想 :神士的文学观。它由文学的性质观、功能观和审美观三个要素组成。神士文学观虽然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但它对中国儒家以前的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并对儒家的政教文学观有极大的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另一种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人性观的对立。而这又对其各自的文学观念及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深刻影响。二者人性观的对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梁红 《巢湖学院学报》2007,9(4):136-138
文学鉴赏与心理学是两门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学科。文学鉴赏就是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本文试图阐明文学鉴赏在心理学教学中开展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心理学教学中开展运用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11.
宋金对峙,双方文学各自发展并形成鲜明的特色。历代对宋金文学的研究都将重心置于梳理各自的发展脉络上,或是偏重于对双方作家的具体研究,而对双方彼此间的文学交流多有忽略。事实上,宋金虽畛域不同,而书籍、作品及文学思想的交流是切实存在的,只有了解这种交流的实际内容和影响,才能更为客观地评价双方文学发展的路线选择以及成就和贡献。本文将提供宋金文学交流的诸多线索和材料,初步证明文学交流的存在事实,为宋金对立时期的文学研究,尤其是金代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3.
《莆田学院学报》2017,(6):60-64
通过黄仲昭方志学与文学思想融通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明晰方志学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思想观念上,黄仲昭的文学思想带有方志家的烙印,一方面,以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影响作为衡量标准来考察文学,评价文学的是非得失;另一方面,认为山川游历可为文学家进修之资、地理环境影响文学创作。创作实践上,黄仲昭的文学创作带有方志家偏爱的内容描写,体现出独特的史学趣味特征。同时,受到文学思维的影响,其方志编纂带有更多的文学家色彩。  相似文献   

14.
雅、俗文学的对立、融合历史悠久,唐以后较为明显,宋元以来俗文学强烈地冲击着雅文学。明末至清中叶,雅文学与俗文学尖锐斗争,使得俗文学突飞猛进,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了主要地位。嘉靖以前,士大夫正统文学拒绝接受俗文学影响而日趋凝固和僵化。压制不行,就改用渗透,力图将封建正统思想灌输到俗文学的体系中去。至明代中后期,雅俗文学既有尖锐的对立又有大规模的相互渗透,从而使俗文学盛行一时,并促进了拟话本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雅与俗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既相激相对,又互渗统一的,即雅俗共存,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互进、雅俗共赏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雅俗对立的形成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知识精英阶层打破了原初文学的和谐态,赋予雅文学中心地位,使文学主流走向成为围绕雅文学的创作与生成;进入文学生产的阶段,知识精英阶层的权威地位被打倒,“雅中心”的观念被解构,雅文学开始走下神龛;新时代语境下,雅俗文学的二元对立被打破,文学复归本真,“文化公众”的形成预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都市题材文学在中国获得了发展,而乡村题材文学依然占据了文坛主流。中国社会在改变,都市和乡村从对立趋向于相互的渗透和交流融合。随之在当前文学之中出现新的动向。其中创作思维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文学参与文明进程的努力是明显的,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学意义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代表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西方文学的自然与文明对立主题,是具有现代性的主题。现代性是处在现代条件下的人对现代文明的感觉和态度。18世纪以来的西方众多作家赞美大自然和自然人性,批判现代文明,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作品所表现的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主题,具有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与现代文明唱反调,而是为了呵护本真自然的人性、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模糊性是由生活的模糊性决定的。所谓生活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生存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与矛盾运动;生活是主体生命意义的升华。模糊是主客对立的消融与统一。主客对立的消融反映到文学则形成了文学的模糊特性。  相似文献   

20.
巴洛克文学     
《同学少年》2013,(6):52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ro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名。巴洛克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