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册珠算减法的教学曲靖师范附一小储凤仙一、前材浅析本节珠算减法属不退位的“破5减”范围。教材的编排与“满5加”基本相同,先出现“破5减”的各种情况,让学生对这些情况进行练拨,总结出下珠不够减时破5(上珠)减的拨珠规律,然后推广到两、三位数的不退位减...  相似文献   

2.
九义教材第四册“破五减”的珠算减法,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直接拨珠减的珠算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而下珠不够减,用上珠“5”减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珠算加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几去五进一”这类口诀? “上几去五进一”这类口诀是在本位相加满十、但不能用“去几进一”的口诀时用的。这类口诀拨珠动作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类口诀的意义。例如,在教学8+6时,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算盘上的6是由一个下珠(1)和一个上珠(5)组成的,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当加6不能直接用“六去四进一”的口诀时,可以把加6分解成加1和加5,即8+6=8+1+5。8加1得9,拨珠动作是“上一”;9加5得14,拨珠动作是“去五进一”。所以,8+6拨珠动作的全过程是“六上一去五进一”。在此基础上,根据算盘上的7=2+5,8=3+5,9=4+5,可以类推出“七  相似文献   

4.
四年级儿童对加1到加9和减1到减9,已有熟练的口算和笔算能力,“教珠算口诀时应当联系口算的方法,结合拨珠的动作,使儿童了解口诀的来源和口诀中各个字的含意。”我在教珠算加减法时,有如下一些体会:首先要使儿童理解口诀中每一个数的排列次序以及上、下、去、进、退、还等字眼的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口算、拨珠,从算盘上数的变化来编写口诀。使儿童明  相似文献   

5.
教学珠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珠算口诀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珠算口诀时,注意使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例如教“加3”的口诀,我先以1、5、6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出在这种情况下加3,就直接拨上三个算珠,由此得出“三上三”这句口诀,使学生知道其中第一个“三”表示要加上去的数,“上三”表示拨上三个算珠;再以2、3、4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出在这种情况下加3,需要从梁上拨下5,而从梁下拨去2,由此得出“三下五去二”这句口诀,使学生知道其中的“三”表示要加上去的数,“下五去二”表示怎样拨珠;又以7、8、9等数分别加上3来启发学生说  相似文献   

6.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计算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以加、减法运算为例,无论是什么数的运算,其算理与算法的理解都要追溯到运算意义的一致性。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主动将“计数单位相加、减”的算理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来,更不用说迁移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因此,我们将“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规则作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突破点,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加、减法运算的一致性,帮助他们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课题一.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操作内容】 1.摆图形片,边摆边数数;用小棒摆熟悉的图案。 2.摆图形片比大小;一一对应摆,比多少,摆小棒比长短。 3.摆学具,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10以内的数以及它们的组成。 4.小棒首尾相连摆,或不同的图形片相间摆,边摆边说数序。 5.用学具操作说明“加上”、“减去”的意义,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的计算教学中,应加强应用题的启蒙教育,这能促进幼儿长知识,长智慧。(一) 抓渗透,重奠基在10以内加、减的计算教学中,不只是使幼儿会求加、减法算式的得数,还要注意渗透加、减法运算意义的教学。因为运算意义是列式的依据,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比如,教学6+2=?除了训练幼儿读作“6加2等于多少?”还可以让幼儿“翻译”成“把6和2合并起来,一共是多少?”或者“比6多2是多少?”又如,教学7-3=?除了训练幼儿读作“7减3等于多少?”还可以让幼儿“翻译”成“从7里面去掉3,还剩多少?”“比7少3是多少?”或者“7与3相差多少?”这不啻是训练幼儿的逆向思维,实际上还  相似文献   

9.
“满5加”的教学,由于算盘的上珠“以一代五”比较抽象,且计算过程“加中有减”,思路复杂。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教师让学生口算一些算式(如6+2,8—6)回答一些问题(如5里有几个4还有几个几)后,要求学生珠算:全盘拨入4(3、2、1)加上1(2,3、4),过拨珠边口述过程:4加1得5,拨入5拨去4;3加2得5,拨入5拨去3;……  相似文献   

10.
一、速算器图解二、速算器的原理、特点和作用原理是:“数珠”与数字一一对应。特点是:直观性强,使用简单,学生易接受并能操作;计算速度快,强于传统的数小棒,且结果准确无误。作用是:既可作教具,也可作学具,指导低年级学生数数和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三、例析例1 4+4=8 操作过程:①先将数珠全部集中在下栏铁丝上;②从下栏数珠中拨4颗到上栏,使最后一颗数珠对齐上木方数字“4”;(这是第一个加数,见图1)③再从下栏数珠中拨4颗到上栏,使尾珠正好对齐上木方数字“8”,于是得到“4+4=8”。  相似文献   

11.
“be+动词不定式”在中学英语教材中多次出现。除了不定式可在本结构中作系动词be的表语外,整个结构还含有情态动词的意义。现将这些情态意义作一归纳。 1.表示按既定安排、计划和约定要做的事。例如:  相似文献   

1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章“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二节内容。本小节包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异分母的加法和减法在计算法则上与同分母分数加、减...  相似文献   

13.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教学后进行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一是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我们知道,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或延伸来的,所以,要注意复习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以便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学习小数加、减法铺路搭桥。二…  相似文献   

14.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小学数学各种版本教材中的编排不同: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是按“和是11、12、13、14、15、16、17、1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编排的;四省市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是按“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编排的。编排虽不同,但指导思想都是  相似文献   

15.
日语动词的“ル”形和“テイル”形是动词基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对二者的解释往往较为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在类似用法的区别上往往给学习者造成困扰。本文通过对二者基本意义的阐述,以浅显丰富的例句对其用法的重叠点——“表示习惯或反复性动作、事件”这一用法加以分析,总结出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教学文摘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 如用文字来定义什么是加法或减法,一年级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虽然教材也设计了几幅图画来说明加、减法的意义,但是单纯地按图意进行讲解,就不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摆弄小棒,圆片等实物,直接地感知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要用加法计算,而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即使他们暂时还不能用语言来概括加、减法的意义,但是对加、减法的意义已有了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口算、珠算和笔算加、减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教材编排与原通用教材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多种计算方法相互配合。教材一方面根据各种计算方法在实际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其计算范围作了不同的处理。如在笔算方面,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其用途相对趋于削弱,因而笔算加、减法只扩展到五位数。教材另一方面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合理安排,以收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如在笔算加、减法之前出现珠算,通过直观和动手拨珠,加深对数位、对位、进位、退位的理解,为教学笔算做好准备。这样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计算能力,便于较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计算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一内容的教学体会。一、钻研教材,掌握编排特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的特点:1.突出了知识的共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法则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在算理上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又有一定的联系,即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本单元教材突出这一共同的规律。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重点通过图示引导学生弄清分母相同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和V的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和V的类张燕春一、“V+上/下”中的“上/下”的意义《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上”、“下”的释义是:“上”表示“由低处到高处”;“下”表示“由高处到低处”。“上/下”用于动词后面,除了表示这一基本的趋向义以外,还有多种十分...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退位减法”一节中规定:笔算减法要记住三条,其中第三条是:“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我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除了让学生学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