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叠加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文章以不同强度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为切入点,并以花江示范区多年的治理成效为例,提出了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如生态系统退化、土地丧失、水资源短缺、经济贫困等问题,结合贵州省镇宁县的自然经济情况和喀斯特石漠化现状,提出了对不同强度的石漠化进行分区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图的成图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防治喀斯特石漠化的前提是对石漠化的分布和等级程度有准确的认识,精确的喀斯特石漠化分布图对分析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有着重要意义。分析常用的制图方法,提出现阶段喀斯特石漠化制图的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诱发石漠化发生的关键因子。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人为因素,为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发生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脆弱的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中,人地矛盾加剧引发了大面积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西南喀斯特人地关系可归纳为农耕农牧型、矿山开采型、开山修路型、工业污染型和城镇扩张型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地关系对于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农耕农牧型人地关系对石漠化的作用最大.要协调人地关系控制石漠化,妥善解决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困境以缓解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压力是重点,脆弱生态环境的改良和石漠化修复技术是支撑,加强管理是保障.  相似文献   

6.
石漠化是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也是制约喀斯特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文章通过全面分析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以及广西喀斯特山区目前石漠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当地可用于改善石漠化过程的有利条件,提出了防止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有着"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骄傲头衔。境内拥有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大片喀斯特绿色峰丛及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和遗传种类资源及绚丽多彩的水体资源,是在地球同纬度喀斯特地貌都已经石漠化的今天,生态保存最为完好且绝无仅有的喀斯特地质奇观,是人类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辅导》2013,(20):F0002-F0002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有着“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骄傲头衔。境内拥有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大片喀斯特绿色峰丛及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和遗传种类资源及绚丽多彩的水体资源,是在地球同纬度喀斯特地貌都已经石漠化的今天,生态保存最为完好且绝无仅有的喀斯特地质奇观.是人类的生态家园2007年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辅导》2013,(19):F0002-F0002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有着“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骄傲头衔。境内拥有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大片喀斯特绿色峰丛及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和遗传种类资源及绚丽多彩的水体资源,是在地球同纬度喀斯特地貌都已经石漠化的今天.生态保存最为完好且绝无仅有的喀斯特地质奇观,是人类的生态家园2007年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相似文献   

10.
以典型喀斯特区贵州安顺市为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解译出研究区石漠化和土地利用分布图,研究安顺市石漠化区土地利用结构。结果发现:安顺市石漠化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明显,石漠化只发生在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等六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石漠化发生率较高。安顺发生石漠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灌木林地、未利用地和草地,其石漠化面积占整个安顺市石漠化面积比例近65.6%,其强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79.9%。石漠化治理工程应充分考虑石漠化发生的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布设防护林、经济林和草地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1.
苗族本土生态知识与森林生态的恢复与更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苗族巫文化系统中的本土生态智慧之花开得特别繁盛;习惯法对维护森林生态和社区安宁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苗族还有一类带技术性的本土知识对于石漠化救治和森林生态的恢复与更新也会起到积极作用,但尚未得到推广,原因是这些本土知识与社会潮流提倡的普同性知识不一样。本文认为应加强对苗族本土知识的发掘利用,实现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的并存与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施石漠化灾变的救治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更新。  相似文献   

12.
在石漠化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许多内容丰富的习惯法,其中不少习惯法的规定能够填补当前石漠化治理对人的行为缺少规制的漏洞.笔者对石漠化地区民族村寨习惯法进行实地考证,探讨在石漠化治理中引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石漠化治理区,政治参与是石漠化治理村民参与率的集中体现,反映着石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研究有利于理顺村民对于石漠化治理的深层次态度,找出问题,寻求根源,为石漠化治理的后续投入提供政策性参考。文章以石漠化治理区为例,对村民的一个群体---外出民工的政治参与现状、特征进行了考察,进而从自身条件、外部境遇与社会网络等方面对村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土壤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环江、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从海拔高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任豆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相关的理化分析指标也较好,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20多年的岩溶工作积累为基础,分析了普定县典型石漠化地区的现状和特征,详细研究其石漠化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并提出了治理石漠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恩施市是2011-2013年全国2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市之一,通过对恩施市石漠化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探讨了恩施市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保障,林业植被,水利水保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措施,为该市石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漠化是在脆弱的喀斯特自然环境中,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的复杂发展过程。文章分析黄果树景区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得出人文因素占主导地位,并提出了景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