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CSR传播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接受阈值的在线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模型。在新的接受概率数学模型中除了体现了正向和负向社会加强的影响,还考虑了个人对谣言的接受阈值。结合在线社交网络的匀质网络特性,用统计物理学中的平均场理论对该传播模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理论推导。在仿真实验中,利用多agent仿真平台对新模型和CSR模型的传播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新的谣言传播模型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过程有初值敏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线社交网络作为信息化的产物,促进了线上和线下生活网络的交融和发展。谣言作为网络社交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机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引入基于SIR的谣言传播模型,给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所选择扮演角色的概率表达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结合用户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点,进行数据仿真模拟,探究用户与谣言传播的联系。为了检验SIR模型的合理性,引入网络中真实的谣言传播数据,然后分析比较模型分析得出的谣言传播过程与真实情况的差异情况,得出相应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线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中后期,谣言抑制策略的效果不明显。以传染病传播模型建立在线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模型,提出了一种多社区免疫的谣言抑制策略,首先识别出免疫节点在社交网络中所处的一个或多个社区,然后对每个社区的关键节点以一定概率实施目标免疫。以Facebook好友关系为实验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实施多社区免疫的谣言抑制策略,并与其他谣言抑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以初始传播节点、随机节点作为初始免疫节点,实施多社区免疫策略并对比谣言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多社区免疫抑制策略在谣言传播的中后期能更有效地抑制谣言的传播,在谣言传播源开始执行免疫策略更有利于消除谣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针对社交网络中的谣言防控问题,基于超级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谣言检测模型.建立了一个由三层子网络构建的超级网络,通过融合用户社交关系、心理情感和关键词来准确刻画微博帖子的特征.提出了基于超级网络的谣言检测模型,应用主流的机器学习方法来训练分类器,以实现谣言的分类检测.从微博获取数据来构建实验数据集,并将本模型与现有的检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模型在谣言检测方面能够表现出最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引发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SH架构的小型在线社交网络模型,探讨了模型的架构及搭建,借助校验器、拦截器、角色访问控制等多项安全策略,保障信息流转的准确性,拦截各种形式的非法访问及各种形式的恶意信息传播.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在线社交网络信息的良性流转和可控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在线社交网络进行全面的可视化分析,运用持续同调的计算方法对在线社交网络传播进行计算与分析.首先,将在线社交网络看作距离子空间,构造出该空间的不同子复形;然后,通过计算单纯复形的同调得到相应的贝蒂数和持续性图,从而基于贝蒂数和持续性图获取社交网络的拓扑特征;最后,分析几个不同类型在线社交网络的传播特点,将持续同调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校学生网络接触率高、使用时间长、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和意识较弱的特点,他们已经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而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肆意蔓延,又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与名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应用SIS模型对高校应对学生扩散网络谣言的策略进行分析,得出谣言扩散者i(t)的数量与初始时刻谣言扩散者i0的数量、谣言扩散率λ正相关,与谣言停止率μ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SNS(社交网络服务)是用于帮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SNS网站能为师生构建学习交流的新平台。该文以学生大本营中"在线课堂"和"学习笔记"中的案例为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四个方面着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从直径、密度、中心性和结构洞四方面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总结并构建了基于SNS网站的教育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谣言肆虐,不仅是因为个人或集团恶意制造谣言,还因意见领袖、公众、媒体的参与和传播.本文从参与传播网络谣言的主体入手,包括造谣者、传谣者、辟谣者,通过分析其传播网络谣言中的行为和原因,提出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获取与分享信息。然而,便捷的上网方式以及自由的网络空间,也为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条件,广泛传播的谣言可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及时识别谣言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词嵌入对微博短文本进行向量化处理,然后使用朴素贝叶斯、K最近邻和支持向量机对文本向量进行主题分类,以期及时发现具有周期性出现特点的谣言。将该模型在中文谣言真实数据集上进行有效性验证,使用5 487条数据作为训练集,2 703条数据作为测试集进行分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K最近邻模型相比于朴素贝叶斯模型及支持向量机模型,在谣言主题分类任务中表现最佳,其F1值和分类准确率都达到0.93,表明基于词嵌入的谣言主题分类方法可及时发现周期性谣言。  相似文献   

11.
面对泛滥的网络谣言大学生是主要的受众,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还扮演了传播者和造谣者的角色,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态度和行为,分析其中的特点,找到大学生相信并传播网络谣言的原因,有助于构建应对网络谣言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递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造谣者制造谣言后放置在网络上开始传播。经由网络接收信息后,谣言易感者易被感染,变为感染者并开始自发传递网络谣言。笔者认为感染者传递网络谣言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因追求安全需要而发送谣言;因满足社交动机而发送谣言;因满足好奇心而发送谣言;因宣泄的动机而发送谣言。应对网络谣言应该考虑网络谣言传播者个体的动机因素,满足个体需要,减少网络谣言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网民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行为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以食品安全谣言传播事件为背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关假设,运用 SmartPLS2.0 软件构建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传播意愿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民面对食品类谣言的主观态度对传播行为意愿有显著性影响;网民个体焦虑感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对谣言传播态度有显著性影响;食品谣言的可信度、时效性及传播方式便利性等谣言本身特征,对谣言传播行为意愿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垃圾信息的传播行为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垃圾行为不仅威胁到社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本文分析了社交网络中的垃圾行为,提出了一种计算关系强度的模型及基于关系强度的非信任分数的传播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检测社交网络的垃圾行为。  相似文献   

15.
针对谣言传播过程中知道谣言真相的人会对其谣言进行辟谣的现象,结合网络的均匀性结构特征,将种群分为未知者I、传播者S、辟谣者C和免疫者R,提出了一种新的带辟谣机制的SICR谣言传播模型。首先,通过平均场理论给出了SICR谣言在均匀网络结构下的传播动力学方程。其次,利用微分方程理论分析了模型的平衡点存在性,利用下一代矩阵法计算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根据Routh-Hurwitz准则分析了模型在平衡点处的局部渐近稳定性,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模型在无谣言平衡点处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仿真实验表明,减少传播率、增加辟谣率与免疫率能有效抑制谣言传播,且辟谣机制对谣言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交网站是帮助用户建立社交关系的一种新型社交媒体,由于具有社交真实化、关系价值化、活动圈子化、传播病毒化、空间个性化等媒体特性,它目前成为了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知识扩散互联网。本文在对知识扩散概念理解,以及对知识扩散机制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基于社交网络和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对社交网站中知识扩散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网络结构、人际关系、个体认知三个维度归纳和论证了影响社交网站中知识扩散的七个因素,分别是网络连结、网络形态、信任、合作、互惠、专业能力、价值观念,这对于基于社交网站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也为通过进一步量化研究社交网站的知识扩散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构造了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以用户之间互动情况来定义用户间的信任值,以新浪微博为例研究了用户间的关系特征和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线社交关系特征的研究可依据关系强度进行划分.早期调查分析主要用来在社交关系中描述相关媒介的弱势,此后其它研究则强调对特殊社会群体网络特征的补偿作用.分析了创造在线友谊的青年个体和不能创造在线友谊的个体间的区别,并且探讨了社交关系的特征及个体间距,为研究在线社交关系的动态增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研究结果支持在线社交关系构建研究的社会补偿法,与使用通信网络补偿缺失的社会支持内在相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谣言无孔而不入。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社会上的毒瘤,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频发的现状,在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定义及传播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规避大学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