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从康德的生平和其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土壤入手,分析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从人性论、认识论和道德论出发论证人类受教育的可能性、认识能力的能动性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康德的哲学教育思想为近代中国开展"德育"、"智育"、"美育"提供了哲学依据,即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与哲学家——兼论教师通向哲学家之可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教师与哲学家具有同一性:他们的哲学思考是“我”的思考,而不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复述;他们的思考对象是现实问题而不是作为理解现实问题的哲学理论;他们思考的工具是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术语。教师与哲学家的差别仅仅在于:哲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相应的理论成果。教师与哲学家的界限更多地是人为的,其本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其后果是教师丧失了哲学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阻断了教师通向哲学家的可能。为此,教师应具有哲学的自觉,对教育实践生活充满热忱,对他人的思考具有宽容的心态。即可以通过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自由思想与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智慧,从而使自己通向哲学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当前不少教育学者不是把实践哲学的实践概念理解为具体的行为活动,就是把教育实践理解为具体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对立,用教育活动的实然压制应然,造成对教育实践的实践本性的遮蔽,极大地冲击、消减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实效.因此,澄清实践教育哲学的本质及其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实践教育哲学是用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来审视、分析、思考教育活动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实践和一般社会实践的本质特性及其相互规定性、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与客体的本质特性及其关系、教育实践本身的表现形式和教育内容实践形式等.  相似文献   

4.
实践哲学发端于古代哲人在生活世界中对于生活实践的关注与反思。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促使了实践哲学思想的萌生。柏拉图在对理想国的构建中提出了早期的实践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把实践问题提升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借助于对人性的理解来把握实践,分析了实践的若干特征,提出了古希腊实践哲学的基本构架。古希腊实践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界说和理解实践哲学具有积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5.
索伯的进化生物学哲学的研究纲领是基于对"适应"与"事实"以及二者关系的深入认识。索伯生物学哲学思想只有在英美科学哲学与实际的生物学研究之历史关联中——这又是另外一种异化的"适应与事实",才能展现新颖但引人深思的哲学真谛。厘清索伯生物学哲学思想的脉络,细致探讨索伯生物学哲学的研究纲领统摄下的基本原理,可以为解答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提供更为宽阔的视角以及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育信息化,学界多从"科学"层面给予解释,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无法自拔。从哲学视野考察教育信息化,能够给出更高抽象程度的认识,或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本文对比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与技术价值实现的关系后认为,从技术哲学的视野看,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实现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展示。这种认识又可以进一步从文化变迁的角度理解,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文化与教育相互建构与适应的结果。基于此,本文对教育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产出比"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可度"以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意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给予解释。以期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教师哲学不只是关于教育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论,更是教师个体把最隐晦的灵魂与教育实践生活进行逻辑联结的努力.教师哲学不是哲学家的哲学,更不是哲学知识或哲学史.教师哲学是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哲学,在于追求教师的平民化哲学思想和教师的平民化自我人格.教师就是哲学家是教师哲学内涵的最好表达.  相似文献   

8.
对"斗争哲学"要作具体分析。矛盾是对立统一,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统一性,不是斗争性和同一性,不能孤立讲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毛泽东一贯主张和实践"斗争哲学",但"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整个思想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共产党的哲学是"实事求是"哲学,不是"斗争哲学",也不是"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哲学是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个体性、反思性和实践性品格的哲学,是教师以一定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为基础,在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批判反思教育理论、研究教育问题、感悟教育真相而形成的属于个人的教育智慧、信念与信仰。教师的哲学是教师的为师之道,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哲学。教师的哲学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了解。教师哲学的生成隐含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之中、哲学史的发展之中、哲学智慧的形成之中,"由理入道"、"由技进道"、"顿悟成道"是形成教师的哲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它并非脱离教育实践的"纯理论"研究.对教育哲学存在的误解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教育哲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误解了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本质与实践特性.教育哲学不是脱离实践的研究,它以理论的眼光关注实践,它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的实践性——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华 《教育学报》2007,3(4):19-23
实践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具有特定的涵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它的实践性的理解应超越与理论相对的简单判断,从实践自身的内涵以及它与理论和生产的相互关系中,可以将教育的实践性理解为:教育应该以其自身为目的;教育不是生产,但离不开生产的技艺;教育不是理论,但理论是最高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否比传统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育界对此存在不同看法。对6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不同教学条件下的古诗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发现:1.相对于文本呈现方式,动画呈现方式可以使低语文阅读能力组的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无论是高阅读能力组还是低阅读能力组,动画呈现方式都比文本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而且这种效应对低阅读能力的学生更为显著;3.不同呈现方式对古诗含义理解和写作方式把握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In connecting educational theory to a neo‐pragmatist social epistemology, we set out to understand education as knowledge practices that yield ‘the cultural world again’ by retelling culture or by making explicit what is implicit in culture. Recent trends in German educational studies towards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demonstrate that such a holistic, non‐representationalist framework is deliberately placed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procedure of merely applying knowledge gained in the so‐called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such as philosophy, sociology or psychology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y constructively relating Brandom's non‐representational inferentialism to a re‐reading of Mollenhauer's distinction of the 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and through education, we try to show that Brandom's philosophy can also be used to point out an inferentialism that is already at work in educational theory. Together, this strengthens a social theoretic account of education that explores how to conceptualise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educational processes in terms of a holistic epistemology.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末,从哲学视角出发,康德以深刻的哲学思辨为"教育学"这门学科赢得了三尺讲坛。高瞻哲学俯瞰教育,康德不仅仅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哲学家,也成了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20世纪初,扎根教育面朝哲学,杜威成为进步主义教育的奠基人,也成为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文章试图从教育视角、教育理想、教育起源、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阶段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来解读康德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入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从哲学到教育、从教育到哲学,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康德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透过种种现象看清教育前进的方向,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相似文献   

15.
徐永 《全球教育展望》2012,(1):56-61,55
在诗化的语言背后,"儿童底层叙事"所承载的内容意蕴深远。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盛行的"虚假生成"的现象,对《山彦学校》的深度解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此等解读的背后,嵌入中国教育境遇中的"儿童叙事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固化值得教育者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树立这样一种儿童教育观,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不同于教育理想主义者们的本质主义追问,教育社会学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理解儿童教育的视窗,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发掘"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主体教育研究面临着“过时论”、“抽象论”和“终结论”的挑战,需要认真审视主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理论定位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成长和主体教育的提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尚未过时;主体教育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它为当代教育实践明确了新的价值取向,为科学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人的特性、教育过程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揭示人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立足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带来的活动的交往性,以及文化的群体性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和制约,将促动对主体性的内涵、生成发展的机制以及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对古希腊和后世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生活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以丰厚的哲学底蕴为基础,在对人性的相对科学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不少教育观点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隐喻理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Lakoff和M.Johnson第一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了隐喻概念,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从此引起了心理学的广泛关注。感知觉、思维、想象通过隐喻有效地反映客观世界,儿童隐喻理解发展的研究对儿童认知规律的了解、认知思维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裨益。研究发现,受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儿童的隐喻理解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1)儿童隐喻理解具有表面性,他们理解隐喻只停留在理解隐喻表面义水平,很难准确理解隐喻的隐喻义。(2)儿童的隐喻理解发展与思维水平发展相适应,隐喻理解具有阶段性。(3)儿童的隐喻理解具有不稳定性,经常发生同一隐喻在一种环境下的理解和另一环境下的理解不一致的现象。(4)儿童的隐喻理解具有经验性,他们调动和利用所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隐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教育哲学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哲学研究就是建立教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据此,可以把美英教育哲学研究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主义时代、分析时代和情境时代。教育哲学有两种形态的存在方式:作为一门教学科目的教育哲学和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哲学。根据教育与哲学之间存在的关系形态,可以把教育哲学分为以教育为主、哲学为辅的“亲教育”阵营和以哲学为主、教育为辅的“亲哲学”阵营。  相似文献   

20.
冥思教育在中小学里的实践已经探索出多种有效形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一些国际实证研究发现,持续的冥思实践,既有助于学生调节注意力,改善学业成绩,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移情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道德发展,提高个体幸福感,还有助于将自我的洞察和新感受扩展应用于社会服务和公共事务之中。这其中的效果可以从认知领域和非认知领域两方面加以机理性阐释。要准确理解冥思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有必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教育哲学价值,并且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冥思教育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