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正名"思想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正"实".荀子是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荀子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却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相悖.这主要表现在名的起源、制名原则、名实关系、正名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孔子"正名"说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思想,也是一个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的话题。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正名"说出现的具体语段和语境、《论语》本文的语义结构、其他文献所记孔子论"名"之语的互文关联的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各种不同的解释均涵摄于"正名"论的语义范畴之中,乃其随机而定的取值。而"正名"思想本身的不同层次的衍生,正是孔子对传统文化因革承创的独特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大治的基本要求。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强调名实一致,提出正名以正实的原则。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对其总结批判,认为制名以指实,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儒家正名思想更具逻辑色彩。  相似文献   

4.
从战国后期到汉初这段时间,大致属于孔子正名思想的探讨和定型阶段,其间尹文的正名尚带有黄老形名之学的先秦学派痕迹,到董仲舒则从大一统的角度,并借助名实等观念对孔子正名以及整个孔子思想做了剖判定位。随后,关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就逐渐转向从经学角度出发的正言语从而正名分,在汉、宋思想的交错中,又逐渐分化为正名字与正名分两个分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整个孔子正名思想的诠释史其实也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立足、发展和主导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实”阶段;近十年对于“正名”问题的语言哲学阐释及政治哲学阐释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名的目标,指向"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重建。但它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复周礼"或以周礼矫正现实,而是一种以德性的回复为进路的价值重建。孔子正名论所要求的"言",是有德者必有言,言而世为天下则意义上的言,体现了一种对至善价值的终极性指向。孔子正名,首先落脚于对社会德性及其表征的德目系统的正本清源,对涉及到为流俗所熟知,朱紫难辨,易于混淆其本质差异的德性及名目的区分界定,尤其严格。正名在孔子的思想系统中,具有一种方法学意义上的普遍性。"礼以义起",德性内涵的厘清和价值尺度的重建对于礼乐系统的奠基作用,赋予了"正名"之"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建构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启蒙者和先驱者之一,是正名逻辑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一些逻辑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正名思想和类推方法的提倡.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行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正名"理论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责任原则,规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自的责任;二是德治原则,主张执政者要为政以德;三是"教化原则",强调执政者要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在今天,孔子的这些行政思想对我国当代公共行政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他的“正名”是为“正政”服务的,同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推论的作用。总之,孔子的“正名”思想和推理方法不仅对儒家正名逻辑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名思想源自孔子,它立足语言文字名实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正反合"的整体规律。先秦时期,正名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语文解释,开启了声训、形训两大体式,为语言文字的理据探寻提供了基本的训诂形式,这是正题。到了汉代,正名聚焦于经学、小学领域,其鲜明的经学化倾向导致了训诂的随意性与名实混淆,走向了正名的异化,这是反题。汉末以许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纠正流弊,树立起训诂学的实学传统,实现了正名的复归,这是合题。秦汉"小学"是中国训诂学史的开端与底色,在正名思想的影响下,奠定了训诂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名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正名"开创了先秦名学发展的先河,荀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传统,从"名"之界说、"名实"关系、"正名"的目的、"制名"的方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名"的名学体系,完善了儒家"正名"理论,促进了先秦名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正名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春秋》即正名的力作.随后有荀子的《正名篇》,都针对当时的时弊提出了正名的重要性.邓析子、惠施、公孙龙子等名辩家更是深加发挥,结合当时出现的一系列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许许多多发人深思的辩题,而且颇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意味.将这些中西哲学观进行对比,廓清其异同,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探讨分析孔子正名学说的逻辑价值。作者认为它在逻辑概念、命题(判断)、推理、逻辑规律诸方面都有开创,为正名逻辑开了先河。文中并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孔子正名学说中体现的逻辑思想,强调应当认真研究、承继其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逻辑思想有其内在的中庸主义价值取向:“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5.
孔子逻辑思想有其中庸主义逻辑底蕴:“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6.
孔子创立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学说,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人伦结构以"正名"为基础,目的在于"复礼",其伦理思想的实质就是"仁"与"礼"的结合,"仁"是内容,"礼"是外壳.孔子明确提出了"汎爱众,而亲仁"、"博施济众"、"齐家、国治、天下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治国安民思想;在如何进行道德修养,如何求仁达礼,如何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上,在今天看来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孝道思想即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意义。但孔子的某些孝道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每每被后世尤其是现代人误读,例如对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的理解就存在很大争议。而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孔子孝道思想基本精神的把握,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主张孝敬还是孝顺。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辩证,以期还原孔子孝道思想的原意。只有弄清孔子孝道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孔子的孝道精神。  相似文献   

20.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中国逻辑史上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正名篇》当中。《正名篇》的杰出贡献是“概念论”。精辟的“概念论”,使《正名篇》堪称不朽。《正名篇》中关于“名”的论述从提出,到作用,到名的分类,非常细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