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新闻学者说:记者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这是有道理的。不学会与人打交道,不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打交道,就难挖掘出真实、生动、深刻的“新闻”来。我在这几年采访实践中,注意对接触到的采访对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分析,把他们分成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采访,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类,是愿意与采访者配合,又“能说会道”的。一般采访知识分子阶层和机关干部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普通市民中常遇到这种采访对象。他们既了解新闻事实,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他们谈锋颇健,有“事”、有“理”、有“论”,有时,他们的谈话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稿件。采访这类  相似文献   

2.
1996年1月8日,我应九江市文联之约,赴彭泽县采写抗洪抢险的报告文学,晚上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半夜时分,听到走廊上有急匆匆的脚步声,起来一看又没有人了,心想可能出了什么事,好长时间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就昨晚的疑惑,询问县委宣传部的两位新闻干事,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告诉我,城郊马湖堤塌了……我一听马上提议饭后一同去采访,但他们不同意,执意要陪我到一家企业去。作为一名记者,遇上这样重大的新闻而不去采访,简直是失职。我没有强人所难,就说:“那我回九江吧,就不去那家企业采访了。”我走了一段路,搭上一辆三轮摩托,直奔马湖堤。只见…  相似文献   

3.
1993年12月2日下午7时许,我刚吃过晚饭在家看新闻联播,接到西安车站宣传科刘谦同志的电话称:车站行包车间为方便新老兵运输的行包托运,已连续三年派专人在南疆军区的喀什设立了行包托运处,等于把火车站办到了祖国的西部边疆。明天将是一年一度的新疆军区航空运输的首航式,问记者是否能随机到喀什现场采访?这无疑是一个绝好新闻的线索,我立即告诉对方:请迅速与军方联系,争取明日登机采访。刘谦同志说:现在有一辆军车马上要送新兵到咸阳机场,请你赶快动身。我随即拿起备用的采访包,稍作准备,立即赶到了西安车站,开始了这次艰难的然而又是十分难忘的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4.
15年广播电视记者生涯,我写过上千篇的稿件,采访、谋篇过程中,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多都因"新闻"的兴奋而忘却,唯有三次刻骨铭心的采访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我到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采访“女排精神”的相关内容.晚上刚刚抵达,当地宣传部的干部早已热情地安排好采访对象:一位基地老主任,一位基地现主任,历史与现实的见证人都在了,安排好的时间,总共一个上午. 我婉言拒绝了,说时间充裕,希望采访“慢一点”,对方先是诧异,“之前来的几拨记者都是匆匆来了又匆匆走”,而后又表示理解,“确实不必那么辛苦”.其实,我并不是因为“辛苦”,而是一种习惯.如果不是赶突发新闻,我喜欢放慢采访节奏,因为我信奉一条准则:采访慢下来,人心才能走进去.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和新闻制作各环节的基础,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及新闻时效和互动的效果。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采访特点,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这又决定了他们是有共性的。新闻采访并非简单的我问你答,它存在着很多的技巧,要从准备、提问倾听等方面着手,这些技巧和新闻敏感性一样,都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7.
我从事广播采编工作已经22年了。如今回顾采访经历,我采访得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劳动者,这是一个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群体。采访他们,给我留下许多特别的感受,留下许多难以抹去的记忆。普通劳动者的特点是“普通平凡”。就在这普通与平凡中间,蕴含着真实、真诚和崇高,要反映他们、报道他们,就必须走近他们,深入挖掘他们的本质,反映他们的疾苦和喜怒哀乐。我普经采制过一组有关“三北”防护林的系列节目《绿色的屏障》。在宁夏,三北林业局的同志介绍了一位农村妇女在沙漠中种树的事。这位农村妇女在丈夫死后,带着两个儿子在沙漠…  相似文献   

8.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9.
采访怎样才能真正深入下去呢?我认为,贵在“心入”。也就是说,贵在用心来采访。我采写《喜看“的士”挂“喜”字》这篇目击新闻(载《大众日报》1994年1月21日第一版),就是一次用心采访的锻炼。 今年1月17日,是农历腊月初六,满街娶新娘的车队特别多。与过去明显不同的是,这些车队,不是浩浩荡荡的公车,而是清一色的“的士”。我停下自行车,走到人群中,听到人们都议论纷纷,都说早该这样做了。这时,我灵机一动,马上锁上自行车,  相似文献   

10.
我清晰地记着这一天。2003年4月18日,已经是夜里10点半了,省卫生厅突然通知我要发布疫情消息:我省初现3例非典病人。于是我匆匆连夜从家中赶向报社。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投入到了我省这场抗击非典的新闻战役中。在这场已经持续了两个月的新闻之战中,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时时被一种责任的力量驱使着、激动着,我勇敢地走向抗击非典一线深入采访挖掘,用纸和笔激情满怀地忠实记录着河南人民抗击非典的历史瞬间。已记不起去了多少次医院、穿了多少次的防护衣,也记不起采访了多少的人和事、掉了多少次眼泪,经常是采访归来顾不上吃饭睡觉立即进入写…  相似文献   

11.
获取新闻信息的基础和重要的渠道便是电视新闻采访,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离不开新闻记者这一重要角色的参与,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能够得心应手地掌控整个采访局面,诱导被采访者向自己提出其想要获得的新闻信息的方向前进,使得整个电视新闻采访过程有条不紊且顺利地开展进行下去。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为社会群众报道真实且可靠的新闻信息是他们最根本的使命。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当中,提问技巧的具备和谈话艺术的通晓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青海玉树大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难中,电视媒体及时、准确、快速和对整个事件的全程实时跟踪报道成为联系灾区与全国人民的最直接的信息纽带,以其不可替代的现场报道展示着电视媒体的强大力量。而在这其中,现场报道的记者成为这些新闻的精彩传递者。在四川、玉树,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从地震灾情开始的一刻就在现场,第一时间向外传递着每一个信息,让我们看到最新、最真实、最全面的新闻事实。他们的激情、敬业,他们的讲述、采访,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中国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3.
有些通讯员采访归来兴高采烈,而在动笔时却犯难了。原因就是采访不细。最初,我也是这样。有一次我采访一位部队汽车司机,稿子写成后匆匆寄给报社。编辑看完后觉得这位司机的确是一位平中带奇的典型,但似乎缺少点什么。于是编辑便给我提出许多疑问点及解决疑问点的办法——深入采访。第二次我又下去采访,才获得成功,不久《银川交通报》配发插图采用  相似文献   

14.
留心发现     
一次,我去县民政局办事,在与几位民政干部闲聊中,无意中听他们说我县双河乡敬老院搞的不错:院长宋梦荣根据老人的要求,按各个老人的体力和特长划组编班,开展副业生产,年收入万余元。该院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除为五保老人购置一些文化、生活用品外,并隔三差五地邀请民间艺人到院演出,年终还要奖励院里的“五好老人”和“先进职工”,仔细一琢磨,觉得很有新闻价值。于是,我就到该院进一步作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写了篇题为《双河敬老院  相似文献   

15.
"731"亲历记     
曹振亚 《传媒》2001,(6):49-51
我长期在企业工作,闲暇热爱写作,多年的新闻采访与撰稿培养了我的新闻敏感。 1989年盛夏,在一次业余采访中,我写出《一个为用户着想的电气修理部》一稿,被市县报纸刊发后,原文主人公——吕万山老人拉着我的手,用恳诚的话语说:“小伙  相似文献   

16.
我是乌鲁木齐电视台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一名来自首府电视台的普通新闻工作者。从我播音主持专业毕业进入到乌鲁木齐电视台,已19年了,在匆匆的青春岁月里,我见证着年轻的乌鲁木齐电视台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更品味着一批批首府电视人用执着、责任、激情、奉献书写的华彩篇章。记得刚进电视台的时候我就被一位长发披肩的漂亮女记者所吸引,她性格开朗,发稿量很大,一些急难险重的采访她总是冲在最前  相似文献   

17.
王立军 《记者摇篮》2005,(11):29-31
人的生命是宝贵。新闻的真实如同人的生命一样宝贵。为了还一名自焚未遂民工清白的承诺.更为了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为此,我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查跟踪采访。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新闻战线》一名普通青年读者。去年11月17日我想继续办理《新闻战线》直接邮购手续,结果又一次得到了满足。记得前年冬,我在一份地方报上看到,人民日报社主办一份在全国发行的《新闻战线》月刊。当时我正参加西北新闻刊院学习,特别想订上这份刊物,可到邮局没订上(读者在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刊。——编者注)。由于求知心切,我便给人民日报总编室写了封信,他们通知我将款汇到报社发行处期刊科,结果我订到了。我很珍爱这份刊物,其中许多文章和栏目,如《采访札记》《读者论坛》《地市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这项特殊的社会调查活动,必须掌握最基本的采访方式及手段,才能达到采访目的。若为达到独家、轰动的新闻效果采用不当的采访手段,这时采访目的和手段极容易发生冲突,进而涉及到违法或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当采访目的与手段发生冲突时,记者又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平衡呢?一、新闻采访的目的及常用手段(一)新闻采访的目的及确立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获得事实信息,以事实为依托,真实地记录事实,向受众传播信息或知识,让事实再现,  相似文献   

20.
住在牧民的毡房里,尊敬老年人的风尚习俗随处可见。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贴近哈萨克牧民生活的一个窗口。一次,我投宿的牧民家,老人要出门走访亲戚。吃早饭时,老人坐在花毡正中,儿媳在旁边一碗一碗地斟奶茶。饭后老人起身时,儿媳就先掀开了毡门帘。我随着出门一看,儿子已准备好了马。老人到山石背后小解,儿子又往小铁壶里灌了水,还加了温水,接着提壶给老人倒水洗手。这时,儿媳提着两头装着东西的马褡子搭在马鞍上。儿子一手扶着老人,一手牵着马缰绳,帮老人骑上马,又紧了紧马肚带,把马鞭递给老人。我不仅暗自称羡,虽说老伴已去世,老人却真有福气。傍晚,我和翻译采访回来,老人还没回家,锅里正煮着肉。翻译告诉找,这是老人临走时安排的。哈萨克人是最尊敬老人的,老人嘱咐的就要去做。有老人在,我采访时只有老人说话,儿子媳妇在一旁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