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建议中又指出:“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是工具,也是文化,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构建文化语文,在课堂中理解和感受人...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语文教学中功利、技术和效率至上等(理性)思维的深刻批判和持续反思,走进重建后的新课程,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一派诗意盎然。在这里,我们观瞻着人文大旗在猎猎长风中高高飘扬,领略着诗情画意在小桥流水里轻轻荡漾……“语言是人存在的家”,“所有的思都是诗”,语文的诗意之旅,不正是语文的“回家”之旅吗?实现了对人的终极眷顾,实现了对人类文化的深切体认,实现了对人“诗意栖居”的执著向往,语文以前所未有的感性光辉和诗性魅力向人们发出了召唤。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样一个论断,有着各种各样的议论。“文化”,太厚重、太宽泛、太开放,构建一种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文化”,我们同样有太多的思考。本期希望站在思考的角度,反观语文及其文化。我们请来山东省的几位一线教师,来叙述自己的“文化”思考。他们是:山东省北镇中学的史建筑、张延水、张世鑫。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的温德峰。我们看一看在一线教师的眼中,语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马艳 《文学教育(上)》2008,(15):136-137
文化作为人类本质的体现,与人类相伴而在,在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内都有文化,它贯通时空,普遍而永恒地存在着。人是文化的主体,适应创造着文化,它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共同进步,繁衍不息。语文教师作为人类的一个群体,由于功能的特殊性而和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5.
张爱民  刘峰 《江西教育》2002,(20):26-2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开篇的“前言”部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既说明了语文的交际功能,也展示了语文的文化功能。篇中“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部分又进一步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篇末又以70首古诗文(1~6年级)背诵推荐篇目作为“底线”,更是让“文化”的气息荡气回肠。什么是文化?文化人类学派的鼻祖泰勒对文化下过一个…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开篇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地概括了语文科的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新编一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口语交际”教材,在新《标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还对“口语交际”提出了“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谈话能领会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要论断。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多样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注重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而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常常忽略语文的文化属性,将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降格为技能技巧训练,使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干瘪、枯燥。为此,我们提出了“设置单元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形成与积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人们所推崇的文化又占据着人们决策的空间和意识,又是客观存在的,文化作为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就“自然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使人类在自身的文化史上不断地在造魅和祛魅中前行,因此文化对于发展又显得必不可少。强盛的国家(行业)自然知道自己富强的文化起始,沉睡的国家(行业)却未必知道崛起的文化因素,而探索的国家(行业),却不可不清醒地拥有崛起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诸如学习活动、劳动活动、社会活动等都是社会交际活动。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存在着语文教育活动,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渗透在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要使学生有效地学好语文,必须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也就是说要实现大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血肉同构,融会成回旋激荡、奔腾不息的急流。毋庸置疑,语文教育并非只是“知识获得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浸染着文化的精髓。饱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跳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由此可见.人文性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部分。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殊性 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关于语文的工具性,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相似文献   

13.
徐颖 《小学语文》2007,(5):40-4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的全部精神和智慧都凝聚在语言里。”因此,语言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智慧之泉,创造之源。把语文教学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实则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品位,优化了语文教学的品质,还原了语文自身的价值。使我们对语文教学有更多的期待,对语文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字词的考订、句法的运用和知识的传授,一篇课文只能分作预定的几个段落,一首诗歌只能有一个确切的主题,一个词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等等。多年来,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自有它的合理处,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仅仅满足于在这样的“基础”上盘桓,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下引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大纲》同时还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因此,《语文课标》传承了一切《语文大纲》的提法。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则是在原有《大纲》“很强的思想性”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它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导航人,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面对革故鼎新的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能否更换教学新理念,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两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从一诞生起,就有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商品禀有一种“新型”的审美特征,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  相似文献   

20.
潘晓云 《成才之路》2010,(1):I0019-I0020
所谓“语文”,按照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主流定义,“语”为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文”为文字(约定俗成指汉字)。广义而言,语文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