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不同农作物对于土壤养分、肥力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土壤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需要对农田土壤实施适当的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地力方式,提高土壤的农业性状,通过不断协调土壤中水、热、气、肥等各方面因素,提升土壤的综合指标,使土壤更利用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对农作物的高产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是能被水和盐溶液浸提的有机氮。综述了国内外对这一特殊氮素组分的研究进展,包括SON的来源和组成、农业生态系统中SON的含量、SON对植物养分吸收的贡献、SON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以及SON在农田土壤氮素淋失中的作用等。认为SON土壤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和植物养分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对农业生态系统中SON含量、淋失状况以及SON与其他土壤养分、植物吸收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吕萍 《百科知识》2001,(5):35-36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增添了某些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是土壤中某些固有的成分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与产量。土壤如果受到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还会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和动物的健康。事实上,地球表面的耕地和牧场都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凌学江 《今日科苑》2012,(20):17-18
中国深松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增加了产量,又培肥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了农耕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理论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黑龙江深松耕法研究中提出的虚实并存效应原理。这一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效增速”,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凌学江 《金秋科苑》2012,(20):17-18
中国深松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增加了产量,又培肥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了农耕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理论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黑龙江深松耕法研究中提出的虚实并存效应原理。这一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提效增速”,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土壤缺钾和钾肥应用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作物产量和氮、磷肥用量的不断提高,作物从土壤中移走的钾量逐。渐增加,而以有机肥、秸杆还田和施用含钾化肥等形式归还土壤的量不能补足作物从土壤中的移走量,土壤钾素逐渐亏缺,在我国北方缺钾已成为限制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施用钾肥已成为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农民收益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作物生活的基质,它不仅给作物以物理支持,而且提供作物生长期必需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它主要从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两个方面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在土壤肥力特性的复杂关系中,土壤的物理性质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氮素形态转化直接关系到氮肥的利用率、污水、污泥脱N效率和脱N工艺等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污水、污泥脱氮工艺和海洋深水和底泥中。由于该过程直接生成N2,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因此对土壤中该过程的研究,将对全面认识土壤中氮素形态转化和提出新的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其危害提供全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壤是一种自然资源,有了它人类才可以生产、生活下去。对农业而言土壤是根本,因为必须在土壤里农作物才能生长。所以,要想实现高产、稳产的农业,必须要注重土壤的重要性,核心就是关注环境同土壤的联系。当下土壤侵蚀变成全世界都为难的环境问题,它对社会进步、人类生存都有着严重的威胁。而土壤又属于不能再生的资源,毁坏土壤很容易,但是形成土壤至少要上百年。  相似文献   

10.
<正>勐海县属边疆少数民族县,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57万公顷,年产粮食1.3亿千克,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农作物产出量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作物布局、种植制度、施肥结构、耕作制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土壤养分和耕地质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土壤底子不清,长期以来农户存在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等  相似文献   

11.
粮食生产是养分元素的生物转化过程,以施肥理论研究为突破口,研究可定比定量施用的肥料产品及数字化施肥技术,无疑是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的关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褚清河等人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研究发现了土壤养分类型与最佳施肥比例规律,据此提出了土壤施肥配比理论和原则,研究成功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种植农作物、蔬菜果树等共同选用的10种剂型复合肥与依土壤主要肥力指标计算型号用量的数字化施肥技术.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山西省70%的县市得到推广应用,1995—2014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83万公顷,累计增产粮食29.58亿公斤,粮食作物增产幅度23%~48%,增加纯收入59.3亿元.  相似文献   

12.
农业要持续稳产高产,肥料是一个关键问题。据有关资料分析,农作物增产的诸因素中,种子的作用约占30%,水利的作用约占20%,肥料的作用约占50%。由此可见,肥料对于农业生产的至关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生产,一方面是化肥供应量不足,另方面又由于长期偏施化肥,产生了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品质变劣、肥料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高产是现阶段农业生产的主要要求,随着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农业种植效率与播种产量,各种化学肥料及栽培技术不断更新,高效施肥技术已成为农作物种植中不容忽视的重点,深受农民的青睐。本文就垦区主要旱田作物的高效施肥技术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有机固体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加,造成对环境的巨大污染,引起人们的重视。固体废弃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所需要的养分,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土质,肥沃土壤,促进农业的循环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有机固体废弃物,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在农业的有效使用成为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从固体废弃物在持续农业中资源化利用的必然性,以及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农业地质环境状况的调查工作也要同步开展起来,在工作中要对所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与研究,检测采样样品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性质,从而分析农业地质的土层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土壤进行有效的评估。开展土壤样品检测和分析研究对于保护和维护农业地质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农业地质的调查研究中,采样分析检测是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蚯蚓俗称地龙,是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距地10厘米至30厘米左右富含有机物的土壤里,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有机废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它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被切断后,伤口截面  相似文献   

17.
正白城地区十年九旱,号称"八百里瀚海",严重制约着生态面貌改善和农业经济发展,这是摆在白城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白城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土壤,根子在生态,白城的希望也在生态面貌的改善。毛泽东时代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中,"土"是第一要素,是基础,是其他七个字的依托条件。土是农作物生长的载体,也是农业生产中能量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字文章做好了,土壤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地     
土壤学家的新发现肥料施入土壤中,要经过细菌的“加工”后,才能为植物所吸收。因此,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土壤细菌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土壤学家们发现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是按着一种奇妙的规律在变化:第一天和第二天细菌繁殖最快,到第三天突然大量死亡,而在第四天又开始繁殖,即按照“繁殖、繁殖、死亡”的规律周而复始地继续着。这种情况破坏了对农作物营养的正常供给,如能找到它的原因,就可防止对农作物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硒是具多功能的生命必需微量元素。以西安地区土壤中硒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少量农作物中硒元素分析结果,对调查区进行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农业应用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硒元素浓度相对陕西土壤硒元素浓度富集,高背景主要分布在调查区的冲洪积平原地区。根据土壤的健康元素分级标准将调查区土壤硒分为四级,其中二级土壤是富硒地区,占地面积为760.46km2,占全区比例为5.63%,主要分布在三原县以及华县地区。选定三原县为典型地区开展农作物中硒元素初步研究,认为三原地区适合进行富硒农产品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的处理方式一直是农业发展中的难题,焚烧的方式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如果可以将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培肥土壤,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于玉米秸秆的充分利用,将其腐烂后形成的有机肥料作为土壤的废料,可以很好地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