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讯     
《庄子諵譁》(上)南怀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定价:28.00元《庄子》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来说,却不免有其论莫测高深,其文艰深难明之感。  相似文献   

2.
《辽宁教育》2012,(10):95-96,77
天地之大德曰生,让万物自由生长;社会之大德曰成,帮助每个人成就幸福人生。将天地之德升华为社会之德,帮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这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本溪市实验中学校长张喜忠,就是一个自觉承担这一职责的教育界领军人物。一、爱教育、爱学生的"虎哥"张喜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的口头禅是:"要把每一个  相似文献   

3.
正微言语有人说生命是一场修行,也有人说,生命是一场跋涉。无论是哪一种,每一步,我们都在用心去走。微言语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微言语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杨绛  相似文献   

4.
狗熊时代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唉!没想到我和孟子竟也同病相怜。这种学习“制度”整得人都“行拂乱其所为”了。试问,天下间之苍生百姓以何为乐啊?!  相似文献   

5.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尤其是以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更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清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材,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当年德国占领了法国的领土阿尔萨斯等地,不准那里的法国儿童学习祖国的语言和历史;日本吞并朝鲜,不许亡国的朝鲜青年学习本国  相似文献   

6.
一招一式,彰显专家智慧;一点一滴,浸润爱党情感历史的教育关乎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兴衰。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苏联东欧剧变等现实也警示我们:必须重视维护党史的尊严,必须重视发挥党史史料育人的功能,尤其是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矣!”引自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二十九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上引文字,原出自清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其大意是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是皇帝造成的.在他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就残害天下的百姓,使他们妻离子散,以此来  相似文献   

8.
试论毛泽东德治思想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德治思想 ,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精华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理论表达方式。  一、“动天下”必先“动天下之心” :高度重视党和人民的思想改造  极为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注重“人心改造” ,贯穿了毛泽东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毛泽东在青年时期 ,为了救亡图存 ,他吸收了中西伦理思想的优秀传统 ,认为“动天下”必先“动天下之心” ;而“动天下之心”必须有“大本大源” ;而要有“大本大源” ,必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 ,改造哲学 ,改造伦理学 ,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1,当秦、陇之襟喉2,而赵、魏之走集3,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之间4,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5,其池塘竹树,兵车蹂  相似文献   

10.
养颜先养心     
沈园 《小读者》2010,(1):14-14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相由心生”。 表情是心灵的折射.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容颜。一个拥有快乐心灵的人.表情也自然生动可爱:一个心怀善意的人.表情自然会和蔼可亲。所以.养颜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11.
穷择善其身     
孟子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皆非富甲一方或权倾朝野者,“兼济天下”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但是“择善其身”绝对是我们每个有识之士都能做到的。人生之路漫漫,其问不乏或大或小的困难与磨难,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是理想境界罢了。每一个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成功人生,何尝不是那些经历了风雨,克服了一切困境的人生。饱含辛酸与汗水,幸福与成功才是如此的美好与珍贵。  相似文献   

12.
荀子讲术 ,一是治国之术 ,二是处世之术 ,三是治气养心之术 ,四是心术 ;荀子讲“君道”,其主题就是劝皇帝修身诚意 ,以礼治天下 ;荀子劝学 ,讲“为己之学”,讲“学以致用”,还自觉地将圣与王、师与君并举 ,想打通学与政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高梅  周立志 《中国教师》2011,(Z1):169-169
<正>历史学科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龚自珍曾说过,"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可以说历史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它是一个民族不灭的记忆、不朽的精神传承。古往今来,历史一向  相似文献   

14.
《浙江教育科学》2008,(2):30-35
惊喜感恩之心 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是个乐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更是人生一大快事也。  相似文献   

15.
雎景臣,元散曲家。字景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大德间在世,生卒年不详。钟嗣戚在《录鬼溥》中,放在“方今才人”篇,并说“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作品今(?)高祖还乡》一首,以大胆辛辣之笔,嘲弄封建帝王的尊严,颇具讽刺文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出生后,通过教育、学习,增进了不少知识,但怎样才算思想上成熟呢?有学者提出了以下十条参考标准:1.行事有主见,有原则;2.承认人生中有光明、有黑暗,要有容忍和谅解的胸襟;3.能接受对方的优点、缺点,懂得怎样与人相处;4.明白“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大文豪龚自珍有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失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可见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孕育了真理,它是往古的迹象,是当代人的鉴戒,更是后世的教训。能否以细腻的心灵感悟历史、以清澈的眼神审视历史、以高效的方法学习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状况。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大致的结构体系,亦在多次大小考的磨炼中掌握  相似文献   

18.
李格非 《学语文》2004,(9):88-89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  相似文献   

19.
歪打正着     
“小夫子”——看——“大长今”!什么?不懂?哈哈,本期“歪打”来稿中“长今版”超多,看得我馋虫乱爬,赶紧端出盛宴一席——原句: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管子·正世》)  相似文献   

20.
有为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