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地思考和关怀,对生命"孤独"情境的书写则是这种思考和关怀在文本中的必然呈现,作家对俗世生活忠实记录的同时,对人类超越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她小说叙事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以孤独情境为支点,通过对生存、情感两种孤独范式地分析以期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精神探索的路迹。  相似文献   

2.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地思考和关怀,对生命"孤独"情境的书写则是这种思考和关怀在文本中的必然呈现,作家对俗世生活忠实记录的同时,对人类超越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她小说叙事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以孤独情境为支点,通过对生存、情感两种孤独范式地分析以期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精神探索的路迹.  相似文献   

3.
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很多电影的拍摄都离不开小说。但是电影又不是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复制,而是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或者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小说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这样的变化对于不同文本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活着》这部笼罩在悲剧之中的小说和以这部小说为基础改编拍摄的电影悲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个体体验"与"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悲剧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命若琴弦》中两个盲人主人公的命运遭际,认为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性,强调“注重过程”是消解生存困境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商州”这一特殊语境在贾平凹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2000年发表的小说《怀念狼》作为对该特殊语境中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而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发掘出小说多元化的深层意蕴。小说的叙述风格和结构方式也呈现了作家对此前小说文体的某些超越。  相似文献   

6.
电影<边走边唱>改编自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和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情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彰显了各自的不同内涵:小说表现了人类对生存之路的追寻和永远在路上的生存状态,而电影则突出了对极端的理性精神、愚昧的家族制度和盲目的个人崇拜的批判,最终却失去了观众.  相似文献   

7.
处于边缘地域的东北作家迟子建,其小说中"民间性"的发生与流变过程,似乎总是在与时代语境进行显现或潜在的对话。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在文本中流露出鲜明的"民间性"特征,即地域性、民俗性与日常性;另一方面文本中的"民间性"特征,又因与时代语境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民间文化形态。迟子建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民间性"不仅是建构其小说文本的方式,更在于"民间性"内涵的丰富,拓展了其小说的审美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平民情怀与消解虚幻神话--池莉小说主题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莉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之一,其小说受到了一定的误读.池莉小说的特质不是评论者所谓的"零度情感"或"淡化价值判断",而是炽热地关注凡俗人生、认同公众生存体验的平民情怀和对平民生存价值的张扬;基于平民化的文学视角和追求真实的创作目标,在爱情题材领域,池莉小说表现出对传统文本所传达的爱情神话的消解;在历史题材领域,池莉小说塑造了不同于传统文本的新形象,表达了对正统历史的文学修正.  相似文献   

9.
路翎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人物、环境和叙述上都鲜明地呈现出疯狂躁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风貌,伴随着作者的创作激情深深地内化在文本的有机整体中,和谐地应和着文本的情感节奏和情感基调,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种标新立异的审美风格,揭示了富有时代深度的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10.
李丽 《海外英语》2011,(13):251-252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西方学术界一直将其视为一部具有浓厚女权主义色彩的小说。但是,在女权主义运动后期,学术界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认为小说没有真正体现女性主义。通过对小说主人翁萨拉的三次反常态的选择和其与三位男性的关系,试图从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部小说以及萨拉这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对萨拉的女性形象以及小说的女性主义倾向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明嘉靖年间和清初剧坛上,有两部不朽的历史传奇——《浣纱记》和《桃花扇》,这两部剧本虽然产生在不同朝代,面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也不相同,但是两者在许多方面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采用了历史题材的剧作,都将政治主题与爱情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都写了一段经典的男女爱情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都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定情信物等等。尽管如此,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如两者具有不同的结局,一个喜剧结尾,一个悲剧结尾,爱情与政治主题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女主人公的形象各有千秋等等。  相似文献   

12.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典型的一部悲剧,文章塑造了珍妮这一悲剧形象:她善良、可敬,具备种种美德,为了亲人,她牺牲了自己。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分析珍妮的几次重大的人生抉择,指出珍妮的命运主要是由自身性格、社会环境以及作者自身的悲剧意识所决定的,最终揭示了珍妮的悲剧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汉文写的朝鲜小说《王庆龙传》就是唐代传奇《李娃传》的翻版小说。《王庆龙传》的故事情节虽然和唐代传奇《李娃传》相似,但是女主人公妓女玉丹形象上发生了差异。朝鲜汉文小说《王庆龙传》翻版的过程中受到了明代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影响。但是,与《李娃传》和《玉堂春落难逢夫》相比,更加注重了《王庆龙传》中女主人公固守贞节的烈女形象。其原因是贯通朝鲜社会的儒教意识形态,因为朝鲜社会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就是为一个男人坚守贞节的女性。除了《王庆龙传》以外,朝鲜后期的韩文小说《月下仙传》也是《李娃传》的翻版作品。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也坚守贞节,被封为了贞烈夫人,也表现了朝鲜翻版小说的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索福克勒斯笔下《安提戈涅》中的女主人公死亡的原因,主要从命运,法律及情感等因素出发,分析造成女主人公人生命运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染小说中孤傲清高的女主人公与任何组织和群体都保持着一种疏离状态,她们总处在逃离“此在”与告别“他人”的路上,“逃离-自闭-告别”构成了陈染小说女主人公的基本生命状态,因而“逃离-自闭-告别”也成为陈染小说一直演绎的颇具存在主义色彩的母题.  相似文献   

16.
《紫色》这部作品充满了沃克的女性主义观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理论进而阐述女主人公的女性自我意识如何在妇女间的"姐妹情"的帮助下彻底觉醒,并最终摆脱黑人男性的压迫,以及如何重拾信心并最终走向自立自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孙琳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92-93,102
才子佳人小说,因其固定的情节模式,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形成恒定的模式: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关系,主人公与辅助者的关系,主人公与破坏者的关系。同时,《金云翘传》又有其独特的"故事套故事"结构,使得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关系异于常者,可以说是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套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逃离》是2013年诺贝尔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由6篇短篇小说构成,共同刻画出不同年龄阶段女性逃离的主题。在《逃离》中,女主人公在反抗与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些梦境。佛洛伊德认为文学是"白日梦幻",梦是被抑制的欲望。借用佛洛依德梦理论、拉康镜像论以及女权主义相关理论,结合小说所处社会环境以及女主人公生活经历,对《逃离》中出现的梦境进行解析,以了解女主人公内心愿望与潜意识心理过程,进而指出女性在生存和逃离过程中的三重困境:男权主义的压制;不稳固的家庭关系;陷入身份焦虑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悲愤凄婉的爱情哀歌,负载着太多太深厚的意蕴,留下无比广阔的空间供人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发掘。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破灭过程。  相似文献   

20.
《女兵自传》中的“女性”是一个遭潜抑的身份,背后隐藏了别样的文化意味。自传的主人公只拥有一个中性身份,女性被融入男性话语中;其“个体”身份只是一个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是“集体”的亮相;作品通过成长模式和实现模式相结合的故事,讲述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女英雄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