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一般被认为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但近来很多人对此种说法提出质疑,文章针对质疑结合史料对晋楚双方的国势和兵力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尤其是大战。五大战役之中,又以城濮之战最为精采。城濮之战主要写晋楚争霸,战事发生于鲁停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但其契机则由来已久。春秋初年,楚国在南方崛起,发展非常迅速,极力向中原扩张,兼并了很多小国,“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成为春秋时代地盘最大的国家。从公元前704年起,楚子熊  相似文献   

3.
《殽之战》是《左传》中描写战争的名著。它写了秦、晋、郑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主要的却是在写秦晋争霸的一场战争。秦晋本是姻戚之国,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又是并肩作战的盟国,晋郑两国又是姬姓之国,理应友好相处。但是,秦伯背信弃义,乘晋侯治丧之机出师袭郑,在  相似文献   

4.
晋国在文公手里实现了在中原称霸的愿望。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以弱胜强,一举战败了楚军。战后,在践土大会诸侯,周天子不得不承认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为中原的第二个霸主。从此,人们对晋国刮目相看。晋国在城濮之战中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为争霸中原而诉诸武力的战争。晋文公图霸的战略思想是十分明显的。《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  相似文献   

5.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曾先后提到这一点,并把这次战争跟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韩信破越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蜀  相似文献   

6.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九七六年),潭州太守朱洞等人创建岳麓书院,它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一所最古老的高等学府。这副岳麓书院的门联相传为程颂万所撰。上联说了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楚晋争霸。楚国人才很多,往往到晋国去得到重用。有一次,楚国令尹子木问一位属员:“晋大夫与楚孰贤!”属员答曰:  相似文献   

7.
《左传》中,楚国的扩张进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南方的拓疆灭国,采用德抚与征伐并用的策略,对拒不服楚、持国无德或与楚有仇怨者予以军事打击,对能改事楚国者则存其国而安抚之;另一类是在北方的争霸会盟,比起实质性的灭国占地,更注重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与拓展,意在达成"以属诸夏"的政治目标。《左传》对楚国扩张进程的叙写彰显了楚人的诸夏情结,即对自身理应享有与诸夏平等的政治地位乃至超越诸夏的霸主身份的体认。通过第二次晋楚弭兵,楚人的政治地位由"非我族类"晋升至"晋、楚匹也",在实现自我政治认同的同时获取了中原诸夏对他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背景简介 殽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六二七年,是秦晋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是以秦袭郑为导火线,但其深刻的原因则是秦晋双方的争霸意图。在这次战役的前五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阻止了楚国的势力向中原推进,被周天子策命为“侯伯”,从而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对此,秦国当然不会甘心。过了两年(即前六三○年),秦晋两国虽然合兵围郑,但这个联盟  相似文献   

9.
逃死与逃富     
春秋时,楚国朝廷上慢慢形成一条奇怪的惯例,令尹(国相)每天上朝时都会收到楚王的一份赏赐:一束干肉、一筐干粮。哪怕该令尹已经富可敌国,也要千恩万谢地接受下来。这条惯例要追溯到楚成王时代。楚成王就是那个与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中  相似文献   

10.
三楚     
<正>三楚是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分为南楚、东楚、西楚。南楚是最早形成的,春秋时期,由于楚国位于中原南部,所以中原各国称其为"南楚""南蛮"。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后,越国胜利,占领江苏、浙江两省(徐州除外),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占领吴越地区。由于这块新的领土,在故地东面,所以称为"东楚"。楚国衰落后,首都郢都被秦朝攻克、毁坏,为了躲避锋芒,楚人东迁,其时南楚故地已经不  相似文献   

11.
陈国是西周十二诸侯国之一,建国者是有虞氏帝舜之后。周武王灭商,封虞氏之裔妫满于古陈部落的故地,所以也叫陈。东周初年,陈与蔡、郑、宋同为中原大国,后因楚、齐、晋的兴起,交争于中原,陈国居于四战地域,兵戈不休,国势日趋衰弱;再加上陈国君臣荒淫无度,相继发生了三次内乱和残杀(陈佗之乱、夏征舒之乱、二庆之乱),便一蹶不振,只得朝齐暮楚,依附于楚、齐、晋之间以求生存,后被楚国所灭。虽然不久又在楚国的扶植下  相似文献   

12.
孙叔敖 ,春秋中期楚国人 ,姓 ,名敖 ,字孙叔 ,故称孙叔敖。他出生在楚国郢都的贵族世家 ,后举家迁往期思 (今河南淮滨东南 )。楚庄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8年 ) ,孙叔敖被召回郢都 ,担任令尹 (丞相 ) ,曾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在必阝 (今河南郑州 )之战中大胜晋军 ,助成了楚庄王的霸业。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杰的水利专家。他曾主持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 )最为著名 ,其规模在春秋时期为最大 ,是我国古代首次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孙叔敖堪称我国营造水利工程的鼻祖。楚成王、楚穆王时 ,楚国势力已…  相似文献   

13.
吴起是我国战国初期的政治军事改革家,同时还是一位史学家。郭沫若在《述吴起》一文中说:“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纵观吴起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然而吴起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从卫到鲁,从鲁到魏,从魏到楚,都有一番悲壮的事业;特别是在魏和楚的变法改革,更为轰轰烈烈,而结果却都归于失败。这不仅是吴起个人的悲剧,而且也是魏国和楚国的悲剧。分析吴起在魏、楚变法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著作,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它尤以描写各种大小战役著称,如秦晋韩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文章都极精采。有的战役写得场面并不大,却有一定意义。比如《曹刿论战》,写弱小者何以竟能战胜强大者,对后世也很有启发;而这篇《殽之战》,则说明强大的秦国由于贪婪无厌、骄傲自满,想偷袭弱小的郑国以实现其扩张领土、称霸诸侯的野心,终于遭到失败,受到另  相似文献   

15.
尔虞我诈     
1.春秋中期,楚庄王问鼎中原,称霸一时,仗恃着楚国的强大,不把近邻的小国放在眼里。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使者到晋国去,特地吩咐他:"你从宋国经过,用不着通知他们,过去就是了。"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车的读音为居,因为车是用来居人的。汉以后才改读舍,因为车犹如行进中的房舍。古代的战争,多半是车战,战车是国力的象征。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出动700乘战车,击败了楚军。《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晋国有战车4000乘之  相似文献   

17.
背景链接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秦、晋与楚国之间的长期征战让双方及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国都疲惫不堪。位于东夷之地的吴国趁机壮大起来,并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于是,吴国向天下招揽人才。孙武本是齐人,到吴国之后成为大将,为吴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把...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冬的吴师入郢之战是春秋末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史学界普遍认为,战争初期,吴“舍舟淮油,自豫章与楚夹汉”的行动出乎楚人意料之外。事实上,在吴师入郢之战的初期阶段,吴军的行动无论在进攻方向上,还是在进攻速度上均未构成出敌不意;相反楚国对战争形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作了尽可能充分的战争准备。从这一点出发,所谓吴军的行动在战争初期“出乎楚人意料之外”的看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根据楚国历史高低起伏发展的实际,结合先秦历史的分期,楚国八百年分为崛起期、争霸期和争雄期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从熊绎立国到熊眴是楚国崛起期,其中,从熊绎立国到熊渠是上升阶段,从熊挚到熊眴是下降阶段;从楚武王到楚昭王是楚国争霸期,其中,从楚武王到楚庄王是上升阶段,从楚共王到楚昭王是下降阶段;从楚惠王到负刍亡国是楚国争雄期,其中,从楚惠王到楚威王是上升阶段,从楚怀王到负刍亡国是下降阶段。这三个时期六个阶段也可概括为“三起三落”。  相似文献   

20.
城濮之战是晋文公率晋军自晋都绛出发,经卫国北部边陲城邑五鹿,东南经敛盂,再东南攻破曹国都城陶丘,遂撤退至城濮这个地方与楚国军队进行的一场战争。史料在记载晋国进军路线时,对于自五鹿至城濮之后半部分记载比较详细,对于自晋都绛至五鹿之前半部分记载不详,尤其是晋军如何穿越太行山、如何渡过古黄河,均是史学界最具争议的议题,也是探寻晋国进军路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