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虽然讲究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但某些传人过分强调柔弱胜刚强、小力打大力、四两拔千斤等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出现了片面性的不良影响。本文愿就这方面的认识与太极拳爱好者商榷,以期共同提高。一、关于偏阴偏阳道家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刚是阳的象征,柔是阴的表现,刚与柔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刚,就无所谓柔;没有柔,刚亦无法存在。二者相生相  相似文献   

2.
动与静是运动的两个方面。而且又是高度的统一体,太极图完全展现了这一变化规律,动为阳,静为阴,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统一于一圆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融于一中。  相似文献   

3.
张全亮 《武当》2013,(12):18-21
吴式太极拳的推手(含技击)理论,与其他流派太极拳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风格特点。1主要理论吴式太极拳的推手理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阴阳相助的理论。太极拳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生存与变化,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这两方面因素既对立又统一,无阳不生,无阴不长,万事万物都是以阴助阳,以阳助阴,阴阳互助。吴式太极拳的推手或技击,要求式势处处都要体现阴阳相助的理论。诸如前进为阳,但意念要放在后面,以阴助之;后退为阴,但意念要放在前面,以阳助之;左右上下皆然。进攻或化解的  相似文献   

4.
《易》曰:“天地阴阳,五行一气———乃元气也,元气运行万物生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从《河图》上看,天有五象,地有五行,阳在内阴在外。”人是天地万物之一,自然也是“负阴而抱阳”,自然也是“阳在内阴在外”。而人是“三才之一,万物之灵”,又潜伏着另一面,即“背阳腹阴”,亦即“负阳而抱阴”。为什么呢……《丹经》曰:“本来阴阳一气,因先天太极一分阴阳出,乾坤交;乾中之阳,走于坤宫;坤中之阴,入于乾宫,乾虚而为离,坤实而成坎;于是先天乾坤变为后天坎离。离者,离去其阳也。坎者,坎陷其真也。离卦外阳而内阴,阳失其实,则外阳必系…  相似文献   

5.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3,(1):41-43
三、阴阳为本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对应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的显现。武当拳功深受道教阴与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相似文献   

6.
阴阳双雄     
徐鑫 《当代体育》2012,(48):48-50
中国从春秋时期老子创建道家开始,便崇尚从生活到自然的"阴阳"之说,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辩证法理论之一。如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几千年前沿用至今的理论,如今依然在各个领域受用。在篮球赛场上,最能体现"阴阳"理论的,莫过于比赛中的"攻"与"防"。它们赋予了比赛无与伦比的魅力,有关篮球的一切,皆因此而起。每支球队部拥有具备专属的"阴"、"阳"特性的球员,而本赛季雄鹿队的拉里·桑德斯与布兰顿·詹宁斯是将"阴阳"协调得最完美的双雄。  相似文献   

7.
顾留馨 《武当》2013,(3):14-17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所谓太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意思。从无到有,就是阴阳的根据。"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刚柔相济的拳术。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一分为阴,一分为阳,  相似文献   

8.
阴阳,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的两大对立面。阴阳讲的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法则。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学说理论所体现的中华武术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更是典型,是武术理论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架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万事都有阴阳之别,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炼地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转换变易正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指导原则.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技及理论无不体现着阴阳学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浅析武术与古典哲学阴阳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的两大对立面,阴阳讲的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法则。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学说理论所体现的中华武术传统化及思维方式更是典型,是武术理论必不可少的基本构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二十四节气卦象阴阳损益图中国气功理论认为,自然及生命的运动随时间进行周期性往复变化,阴阳便在这种变化中不断消长、损益,因此气功的锻炼就要考虑时间因素。农历的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阴阳损益特征,具体可在卦象中反映。许多功法都把这些节气作为练功的重要时间,即根据其各自阴阳特征.进行相应调节。冬至一阳生,故为复卦;大寒二阳生,成临卦;雨水三阳生而成泰卦;春分四阳生为大壮卦;谷雨五阳生为央卦;小满纯阳为乾卦;夏至一阴生为婧卦;大暑二阴生为遁卦;处署三阴生为否卦;秋分四阴生为观卦;霜降五阴生为剥卦;小雪纯…  相似文献   

12.
所谓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武术中的八卦掌就更为名副其实,其以《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为名,以卦理解释拳理,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面,又以这八个卦位为基本八掌,每一卦都有阴阳,每一掌都有阴阳。而且阴阳交替,互为转换,由此演化出千姿百态、动静各异的八卦掌武术套路。可见,八卦掌的美学价值正是以审美中的阳刚、阴柔之美为基本特点的。  相似文献   

13.
王天胜 《武当》2003,(5):45-45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古代先哲对阴阳效应的高度概括。在生命世界里依照阴阳哲学的观点,雄性为阳,雌性为阴,异性之间存在着奇妙的效应。 据报载,原苏联昆虫学家波尔,把20只雄性梨天蚕蛾涂上标志,在离雌性梨天蚕蛾8公里处放出,45分钟后,涂有标志的雄性梨天蚕蛾飞到了雌蛾身边。 科学家还发现,将雌雄两只壁虎用力摔在地面,壁虎的两条尾巴会立即断开。断下的尾巴会不停地  相似文献   

14.
<正>太极拳以太极和阴阳为核心思想。万物都是动静结合,阴阳结合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讲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中产生阴、阳,动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静,静极又复动,说明这"极"就是动静间的界限。而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动静本身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你看他在某处动作稍有停顿,但实际上连绵不断;你看他没有止息,但实际做每一个动作时都在静观自己  相似文献   

15.
郭庆春 《武当》2007,(12):45-45
《睡功总诀》讲道:"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吾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修炼睡功的要点乃"阳潜于阴"。那么,从人体的阴阳属性上划分,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精神属阳,肉体属  相似文献   

16.
朱伯伦 《武当》2006,(12):38-38
《易》曰:“天地阴阳,五行一气——乃元气也,元气运行万物生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从《河图》上看,天有五象,地有五行,阳在内阴在外。”人是天地万物之一,自然也是“负阴而抱阳”,自然也是“阳在内阴在外”。而人是“三才之一,万物之灵”,又潜伏着另一面,即“背阳腹阴”,亦即“负阳而抱阴”。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太极八卦     
胡文惇 《上海集邮》2003,(10):15-16
太极为哲学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朱子《太极图说解》:"O者,无极而极也"。太极图由两条相互颠倒的阴阳鱼组成,白色为阳,黑色为阴,白色头部有一黑圆点,黑色头部有一白圆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根。清代小龙邮票开始使  相似文献   

18.
太极即为阴阳。陈式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蓄发相变,也是在阴阳范畴之中。刚属于阳,是发放、进攻、击打、发力。柔属于阴,是合劲、蓄势、引化。太极拳中的刚和  相似文献   

19.
问:中医脉象怎样区别阴阳? 答: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语,说明了它在望诊与切脉中的指导意义。心、肝、肾、肺、脾脉属阴,小肠、胆、膀胱、大肠、胃,三焦脉属阳。沉、迟脉属阴、浮、数脉属阳。等等。问:中医脉象对运动员如何运用? 答:脉象,可以表现出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左寸脉洪、左关脉弦、左尺脉沉;右寸脉浮,右关脉弱,右尺脉沉,都算正常脉象。若,左右手的寸、关、尺脉象,较正常脉有变异,就应审脉求因,审因求证,审证调治了。  相似文献   

20.
江涛 《武当》2005,(7):30-31
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团混沌之气,即元气,由于元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性质对立相反的阴阳二气:阳主动,阴主静;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结而为地。即《内经》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