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龙崇拜起源”研究新的原型说继续出现,新旧观点辩论亦走向深入。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出新,学术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的考古发现等,都有助于澄清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形成一些比较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郑军 《海外英语》2011,(10):302-303
中西方"龙"文化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不同的龙的起源、不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文化衍生意义。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二: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不同和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中西方龙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即不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里,龙的价值都在于给以人们一个永恒的崇拜和追求对象:对力、对水、对火、对天空的向往,对征服自然界所有不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力量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在云南傣族地区,龙文化也早已成为傣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纵观21世纪以来的云南傣族龙文化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但研究范围涵盖较广,分别从神话故事、图腾纹案、节日习俗、生态保护、民族宗教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傣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层面和不同物质形态方面龙文化的特征,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大量交叉和重复的领域,仍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关于龙的起源,有起源于熊、马、蛇、鳄鱼、蜥蜴等说法,笔者认为龙图腾应当是雷电与蛇结合的产物,起源于先民对雷电这一自然现象的动物化想象。龙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孙莉 《考试周刊》2016,(8):10-1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代表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历史小说,借古讽今。本文着重分析其作品《龙》,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与原典的比较,从时代、社会、女性学的角度探讨该作品的主题,加深对芥川的了解。《龙》和原典相比,故事中增添了女性形象,且故事的结局也不同。这些不同在使得小说情节更丰满的同时,也使得故事有了更深的含义。谣言的广泛传播,以及最后的龙的出现实际上表现了平安时代的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处于边缘的女性对男性的报复、胜利。  相似文献   

6.
龙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龙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龙形象的形成与龙文化的内涵两个方面.龙复合形象的形成是氏族族徽、氏族之间以及氏族文化之间的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合过程,是中国人综合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粗具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7.
汉民族在上古时期就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龙象征着神圣吉祥。汉族自古把龙奉为祖先的化身,因而至今汉民族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的子孙自豪。因而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龙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龙在韩国也有较为崇高的地位,与韩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龙文化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为和龙相关的熟语。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和龙相关的熟语的比较,分析龙在中韩两国的不同地位,以更好的了解中韩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有龙文化。日本“和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龙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文化边缘地区研究中国龙文化,同时研究日本龙文化也是对中国龙文化的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东汉时期的龙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特点,《后汉书》中的"龙"主要表现为人名和物名、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和东汉时期特有的谶纬之学。其中,与龙有关的谶纬之学最为重要,既反映出东汉时期龙文化的独特面貌,又折射出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0.
龙的神化形象和帝王形象从单独发展到结合确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三皇五帝时期的龙形象主要是作为部落的图腾出现;作为姓氏存在,是拥有了降雨神性的正面形象。部落首领与龙并称的情况出现后,龙的神化性与帝王性结合开始萌芽。夏商周时期,龙的正面形象进一步得到宣扬,除了原有的功能外,龙纹饰正式与帝王结合在一起,龙的帝王性特征明显。秦汉时期,龙的形象更加神秘威严,在司马迁手中龙的神化性与帝王性完成了统一,龙成为帝王的专属。  相似文献   

11.
龙纹镜是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类型,也是华夏文明中龙文化的载体。龙纹镜出现流行于战国时期,自战国至两汉,是铜镜龙纹饰的图案化阶段;而唐、宋以降,则是铜镜龙纹饰的写实阶段。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今天,反顾这些变化万千、形态各异的龙镜纹饰,仍会给我们以多元的文化憬悟。  相似文献   

12.
三星他拉碧玉龙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是红山文化的显著标志。追要溯源,前红山文化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和巨型摆塑龙、陶塑龙片表明查海遗址是玉龙的源头。红山先民雕磨的碧玉龙独具一种升腾、高昂的气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从红山诸文化的经济结构、原始宗教信仰及民俗学、文字学等资料分析,红山文化玉雕龙造型的主根系应是雄性野猪,但野猪与猪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决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4.
越地祈雨中的"龙圣"崇信析论--兼论中国龙的原型及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越地农村遗存有以"龙圣"祈龙求雨的崇信,其中的"龙圣"与学人一般的想像大为不同,往往只是一些普通的水生物,甚至还可以是昆虫.由这一事实而参之以上古文献,可知,在中国先民的心中,有统一的龙的理念,却并没有统一的龙的图像.这种无一定之形、无一定之性的龙,其实正是中国龙的原型所在.龙难以在我国古代找出一个相应的具体物种,但却又是我们先民早就感知,久久无法抹去的一种信仰对象.那么,它最初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一个与风雨有关而又足以使蒙昧先人心灵震摄的力量,那便是交加着暴雨与闪电的"longlong"雷声.今天我们所见的龙形,其实不过是后人依意托物而附会出的一种动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帝王神化,由来已久。秦—隋时期帝王神化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龙子,太阳之子,乘龙上天,而且由龙子到太阳之子和乘龙上天,最后又回归到龙子,似乎形成一个循环。其中,南朝情况比较复杂,三种模式交叉出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以来,龙崇拜研究在龙崇拜的起源、龙形的演变、龙崇拜的文化涵义、龙崇拜的性质、龙崇拜与中国政治、少数民族崇龙习俗以及中外龙俗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龙崇拜研究从整体上来说至今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7.
热贡地区六月会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特别体现在祭祀与舞蹈这两个方面。从中我们不仅能找到民间艺术“礼失求诸野”的影子,还能深刻体味六月会在社会渲泄功能方面、娱乐功能方面、宗教心理平衡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苗族龙舟竞渡是苗族文化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云南苗族龙舟赛的发源及运动形式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云南苗族赛龙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图腾是民族的象征。几千年来,龙图腾一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旗帜,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龙图腾的内涵赋予了新解。本文试从图腾的定义和渊源入手,对中华民族的龙图腾进行阐述,对龙文化提出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