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代南面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南面官机构之创建,当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代,辽太宗耶律德光时代初步形成并日臻完备,构成体系。辽代南面官系统有中央与地方之分,中央官又有朝官与宫官之别。本文就南面官的设置、官员派遣、职能及作用等进行深入、系统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所称道。“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有诸多原因,但唐太宗的选官、治官之术不能不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他选拔官员:不避亲仇,不问贵贱,广开才路,唯才是举;使用官员:知人善任,各取所长,随才授任,用人如器;驾御官员:事臣如礼,推心待士,用人不疑,从谏如流;管理官员:用、教结合,注重考核,惩治贪官,奖功罚罪。借鉴和吸收唐太宗选官、治官思想的精华,对我们的干部选拔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押伴官是朝廷派遣的将来华的朝贡使团从入境地点护送到京城的人员,属于临时差遣性质。押伴官的职责主要有三种,即引接贡使入京、防范使者和上报情况。押伴官基本上为七品至九品之间的低级官吏,主要以中央官员为主,人数一般由一人到三人不等。押伴官在中央以宦官、閤门祗侯和承务郎以上官员为代表,在地方以各路管库等人为代表。护送朝贡使团出境的送伴官由原押伴官担任。宋朝还制定了针对押伴官的奖惩措施。门合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家祭祀一直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而礼官作为司礼的专职官员,担任国家祭祀典礼的策划与主持。在唐代重文的风气下,文人是组成唐代礼官的主力。礼官文人的命运常常同政治气氛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有唐一代的政治社会变迁,国家举行祭礼的目的和能力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礼官文人的人生轨迹,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渔政制度及其变迁——以机构设置沿革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代对渔业非常重视,渔政制度十分严密,渔政设施颇为完备,但前后期的变迁较大。明代前期全国各地设有数量众多的河泊所,其中又以今两湖地区、九江地区、安庆地区及福建、广东沿海最为密集。洪武十四年以后,大多数河泊所均建有专门的办公公署,而且建置规制基本类同。各河泊所一般都配备有官员和吏员各一名,掌管征收解办渔税及管理渔户等事宜。官员即河泊官,官员为攒典。河泊官又称河泊大使,为未入流之官。但充任河泊官者一般文化素质均较高,多有举人,甚至偶尔有由谪官之进士充任者。明中后期由于河湖淤浅、围湖圩垦而鱼利减少等原因大量裁并,河泊官员也相应大量裁减。  相似文献   

6.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官员下台无外乎两种途径——辞职和免职,但在明朝却有一位官员既不是被皇帝削官,也不是辞职获得批准,而是靠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下台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大学士——李廷机。如果说明朝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明穆宗隆庆,那么最不好对付的就是他的儿子明神宗万历,因为他身上有件更可怕的武器——懒。  相似文献   

8.
明代西北马政是明朝政治经营西北特别是巩固西北边防的重要步骤,而仆苑官牧制度则是西北马政重要内容,这些制度及其演变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西北马政始盛终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康熙至乾隆年间,清朝开疆拓土,地方用度增加,税源扩充不易,清廷针对陕甘地区和蒙古地区的财政支出加在商人身上,但两地商人的负担却有差异。陕甘地区,清准战争期间,雍正皇帝为筹集财源而提高陕甘官茶税课,商人也须捐助官员办公杂支,以致每道茶引高达4.44两。这些政策到战争结束都没废止。因此,陕甘商人赴新疆贸易成本高昂。蒙古地区,归化商人请领理藩院部票交0.2两,即可前往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及各部落贸易。由于绥远城将军疏于管理理藩院部票,以致归化商人时常没领部票或一票使用多年,游走蒙古及新疆各处。归化私茶价比陕甘官茶价低廉许多,故引发归化私茶侵犯陕甘官茶之争议。归化私茶与陕甘官茶的纠葛在左宗棠改革之前一直没有解决。新疆官员认为归化商人在新疆贩售湖南安化各类茶种,具有安边、便民、通商及裕课的作用;故清廷长期默许归化私茶贩售新疆,不只增加地方税收,也活络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10.
刘亚 《文教资料》2011,(18):81-82
《愧郯录·官年实年》记述了宋代官场盛行的官年与实年不符的现象,对于研究宋代官员的致仕制度和官场陋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广的悲剧是一种意外后果,它与许多行动者的行为都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但这种后果的责任很难归之于任何一方。不过这种悲剧性的后果使历史中的行动者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反思,并以历史记忆的形式参与对现实的建构。人们通过对它的解读,可以更清楚地看见隐于悲剧背后更为普遍、深刻的意义。这种悲剧式的作用方式,不仅使历史中的行动者对现实产生反思,它还以记忆的方式进入现实并参与现实的建构与改造。  相似文献   

12.
《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类型,主要有相同、相关、相同相关三种,以相关关系为主。同源词词义关系的多样性是客观事物多向、多维和多渠道联系在词义运动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本就司马光的编辑思想进行了论述,认为司马光的编辑思想中许多内容颇有价值,对今天我们编辑大型图书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代名将李广是一个勇猛无敌、爱恤士卒、清正廉洁、武功高超的将军,深得时人和后人的爱戴。但他也有些弱点,诸如心胸狭窄、多勇力而少智谋、自负而无自知之明、少文才而不善与人沟通等。分析李广的弱点,目的在于给后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广韵》语词训诂所反映的宋代新语词是近代汉语研究中一宗宝贵的资料,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对37则宋代新语词进行详细的考察,发现多数新语词最早见于宋《广韵》,其中5则虽于《广韵》以前有所反映,但用例少,且流行范围窄,宋代出现新的用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义。  相似文献   

16.
也谈“韬光养晦”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韬光养晦”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词之一,提出使英语读者能正确理解和积极认同的翻译,意义重大。拟从翻译效度的视角分析现有的三个译文,并提出自己新的译法“avoid provocations”。该译文既忠实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又回避了中西谦虚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是北宋重臣丈人中一个代表。在司马光创作的大量诗歌中,他以政治家的热情批评现实、同情人民;在仕途失意时,他乐天知命、中和适意;当自己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痛苦、忧愤,寻找个人追求;在咏史诗中,司马光借古讽今,警戒后世。可以说,司马光诗歌中反映的内容与其思想紧密相联,其思想中的诸多方面在诗歌中可找到相印证之处。  相似文献   

18.
王永江是奉系军阀的首脑人物之一,基于内心深处的霸王思想,王永江对直奉战争的态度经历了从主战到反战的转变过程。在治理奉天省的政策措施和政治主张当中,王永江的霸王思想突出地表现为霸王之资,巩固根本,把握时机,合强弧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当代作家董永智的长篇小说《灵光》立意深远,在展示时代的风云变换中,凸显了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张扬了信仰的力量。董永智的《灵光》以问题切入展开小说,突显了变革中改革者的力量、民众的意志以及信仰的力量,具有明确的"文学介入社会"的价值取向。《灵光》在人物形象的蕴涵设置上也显示着作者的用心。二元对立结构是小说的核心结构,作家以此明确了不同势力之间的抗衡。《灵光》将传统改革小说中简单的正义与歪风斗争深化为利益权衡与民主进程及建设的斗争,这一拓展无疑使小说超越于同类小说。  相似文献   

20.
《诗广传》是王夫之阅读《诗经》后的杂感性文集,据现有资料考察,其写作的确切年代无法确定。王孝鱼先生认为《诗广传》成书于1669年之后,但其提供的证据不是十分充分。《诗广传》的行文风格有着平实典正和哀惋?怆两种特色,通过对这两种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考察出《诗广传》成书的大致年代是1671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