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姆”,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它是宗教意识和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羌姆”这一宗教舞蹈艺术的产生渊源、种类及称谓、表演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羌姆,民间称之为"跳神"、"跳大神",是藏传佛教寺院举行宗教仪式的面具舞蹈。本文以热贡羌姆《切将卓》为个案,在文化形态学视野中,探讨了藏传佛教寺院宗教舞蹈羌姆的形成、发展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巫傩与羌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傩主要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宗教化,羌姆则是我国北方的宗教化的产物,虽基于共同的观念基础——万物有灵,但是由于南北的地域人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有各自特色的宗教神舞。本从含义、起源、哲学内涵、仪式、面具及相关神话传说等方面对巫傩化与羌姆化进行了研究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青海黄南藏传佛教宗教祭祀仪式羌姆乐舞音乐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姆的宗教文化已经植根于藏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深层,从这种来自传统宗教文化的舞蹈和音乐中,我们不仅看到传统艺术文化的表面现象,更深的是来自这种传统宗教仪式所凝聚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以及深藏于藏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宗教舞蹈“查玛”是古代蒙古族人民在吸收借鉴藏族宗教舞蹈“羌姆”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和地区内容、形式、风格、特征的宗教舞蹈形式。查玛包括殿堂舞、寺院查玛、广场查玛、米拉查玛四种表演形式,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表演特点。研究查玛可以有利于我们了解一种文化形态以及社会关系,可以清晰查玛的发展脉络,找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及传承方式。实践证明,将此宗教舞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研究分析,使其在继承、改革、出新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蒙古族新舞蹈艺术,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采用教学的方式,经过重新归纳、梳理与整合后传授给学生,无疑是活态化、长态化地保存民间舞蹈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塔尔寺羌姆——“法王舞”是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弘扬佛法的手段之一,从开始表演至今已有近三百九十四年的历史,可以说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成为塔尔寺宗教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塔尔寺“法王舞”的音乐形态分析与研究,概括出其基本特征意义,希望寺院里僧人们世代口传的艺术珍品能够得到较好的生存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的羌姆是在印度金刚神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以及苯教的祭祀舞蹈,形成的诵经、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一方面,它以各神祇作为表演者来宣讲佛教故事,传播宗教教义并祛灾取福;但另一方面,它暗含了对生命中生死的思考,在整个仪式表演的过程中折射出生命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公元8世纪西藏地区建立的第一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宗教仪式表演"羌姆"的发源地,它源于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大师为修建桑耶寺时驱鬼除魔之意。公元13世纪,宁玛派高僧古若曲哇为了纪念莲花生大师改编形成了大型佛教乐舞——"古鲁衬节"羌姆,其中增加量宣传佛教思想的新内容,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桑耶寺"次久"羌姆。本文着眼于研究羌姆文化背景下,对桑耶寺的"次久"羌姆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羌族剪纸艺术别具特色,与民族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羌族剪纸作为艺术形态在原始宗教礼仪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着,其存在与表现形式是民族宗教文化的视觉再现体,在宗教文化意义上体现了羌民族群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升华,并创造了民族习俗、伦理以此影响着现实社会,是创作者个体或群体在精神意义上的图腾与象征,其神秘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文化的积极功能更赋予其作为民族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噶丹·东竹林寺属德钦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央勒”、“色庸”和“嘎依”是东竹林寺最主要的、也是格鲁派(黄教)寺院所独有的法会。“格归堆姆”是东竹林寺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节日,在“央勒”法会的月末两天举行,即藏历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每年的“格归堆姆”节都会进行羌姆表演,该表演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修供仪轨,仪轨运用象征表演的表现形式来阐明宗教奥义,主要传达除恶扬善、以“和”为美的道德理念,教化人们洗涤与净化内心世界,以驱除“贪嗔痴”净化为“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