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葫芦丝是我们中国最富有诗意的一种特色民族乐器,它为什么叫“葫芦丝”呢?因为这种乐器都带一个完整的葫芦,而且吹出的颤(chan)音就像抖动丝绸那样飘逸(yi)轻柔,所以就有了“葫芦丝”这个美丽的名字。葫芦丝以前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山区中的傣(dai)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葫芦丝优美的音色,独特的造型,受到了全国越来越多小朋友的喜爱。葫芦丝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葫  相似文献   

2.
朱灵通 《考试周刊》2012,(31):177-178
葫芦丝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乐器,它起源于云南德宏地区。葫芦丝这件乐器以其"音色好听、简单易学、价格便宜、便于携带"四大优点早已风靡全球,掀起一浪又一浪的学习和研究高潮。葫芦丝这件乐器走进音乐课堂教学有着得天独厚、无可取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葫芦丝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主要流行于傣族、彝族和阿昌族一带,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是一种音色优美的少数民族乐器,吹奏起来简单,而且声音柔美,既有管乐器的特点,也能表现出弦乐器的特点。记得我校刚开展葫芦丝进课堂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葫芦丝不是一个正规乐器,认为不会像萨克斯、长笛和钢琴等有出路。其实不然,葫芦丝像钢琴等乐器一样,已经走遍大江南北,有很多名家也在吹奏它。乐器并不能以用处来划  相似文献   

4.
葫芦丝艺术是种独特的音乐演奏形式,其演奏方法、研究技巧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具有生活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此,本文将针对葫芦丝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郭平均 《成才之路》2009,(29):56-56
葫芦丝。音色亮丽而又柔肠百转。旋律富有诗意和舞蹈性,是我国特有的优秀少数民族乐器之一,源于云南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德宏、临沧地区。葫芦丝这种乐器之所以能秀于乐器之林,吸引国内外众多爱好者,主要在于它的音色独特,其次就是配上傣族风格的旋律,动听之极,天籁之音。葫芦丝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乐器,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本人源于对葫芦丝的喜爱,在洛阳幼师开展了第二课堂葫芦丝教学活动,几年来培养了一些学生,有的还在省及北京教育部举办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积累了点滴经验,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葫芦丝是一种旋律性很强的民族吹管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魅力成为民族乐器大家园中的一枝独秀。虽然葫芦丝学习起来较为简单,但是我们学习葫芦丝不能仅停留在能够演奏上,还应该从深处去挖掘葫芦丝的乐器性能及演奏魅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谈谈葫芦丝演奏中的美学原则。葫芦丝中的"丝"字更多是指美学上的审美范畴,就此一字,为我们总括了葫芦丝演奏中必须坚持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7.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葫芦丝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深受人们的喜爱,也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为丰富中小学生器乐学习的内容,本刊2014年将开设"器乐进课堂"栏目,连载《快乐的葫芦丝[系列,提供给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也期望全国各地的音乐教师在创编器乐教材上有更多创新。  相似文献   

8.
袁柏芳 《成才之路》2009,(25):72-72
通过三个学年来的教学,我在实践过程和教学理论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现总结为以下几点,以供同行参考。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初始,我想了很多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经过与校领导协商:我校的铃声用葫芦丝经典名曲为背景音乐;利用音乐课和兴趣小组活动课时间播放葫芦丝的经典名曲。让学生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美;在音乐课堂上介绍葫芦丝的构件和演奏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乐器。引起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可谓风靡全国。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葫芦丝的优美音色。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着迷于它的音色,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并喜欢它。我根  相似文献   

10.
葫芦丝作为民族独特的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极具特色的葫芦丝乐器开始被人们所熟悉,慢慢地步入音乐舞台。人们也开始对这种乐器产生更高的兴趣,为了保留民族特色并且传承音乐所带给人们的无限魅力。就如何让葫芦丝走进小学生的音乐课堂进行实践来展开讨论,这种乐器的引入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益处,学习葫芦丝的措施以及这门乐器给人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18.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