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少年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和破除陋习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孙中山破陋习》一课讲述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及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遭受的痛苦,强烈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勇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丁良桂 《广西教育》2011,(22):38-38
教师执教一篇课文总要考虑教学的切入点,考虑如何设计一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还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的分割、整合,使之形成几个紧密相连的板块,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贯穿线”“阅读块”。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中如何持有“点、线、块”意识。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第11课《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迪学生们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妄下结论。编者的主要意图在于,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7.
8.
《向往奥运》是人教版六年制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肖复兴写自己得知2008年中国北京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高兴而激动的心情,回忆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产生的特殊感受,渴望在我们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中采访新一代的运动员,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本篇课文,要抓住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这一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指导中渗透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本课语文基本功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因此,课前要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报刊杂志、上网等方法,收集奥运的有关资料。一、读书…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或许有些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许有些还有作秀的成分。新课程标准实施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质量,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一夜的工作》的教学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并引起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教材分析:《最后的时刻》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是以“高山仰止”为主题的,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英雄们的高大形象。《最后的时刻》生动描写了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成功塑造出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悲壮的色调、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突出的特点。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前面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已初步具有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文章主要截取了海伦·凯勒幼年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后,在沙利文和萨勒老师的帮助下以惊人的毅力学习盲文、练习说话,最终战胜自我,找回自信,获取成功的几个片断,充分表现了她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3.
巫新秋 《中学教育》2006,(11):50-50
女儿小学毕业考试前要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于是我对她六年来所学的古诗进行了汇总。发现她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在小学语教材中共安排了64首古诗词,分别以讲读课(含“包诗”的形式)、阅读课、练习中的“读读写写”三种形式出现。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他们对64首古诗词的掌握情况怎么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2006年6月15日,我对一所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的53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是让他们写出6年来以讲读课形式出现的10首古诗,其中一、二年级各一首,四至六年级每个年级两首。结果默写的正确率为83.9%。  相似文献   

1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开花”,当课后反思成为教案中冠冕堂皇的一分子,给教师增添了不少语言表达的负担,我也常常将这一项工作当作任务去完成,三言两语不求最好,但求不被视为落伍,至一天在人教论坛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其中宫本师傅对徒弟说的一句话:要成为一流的剑客,必须永远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却死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看着看着,我为自己站在教育面前的浅薄无知而羞愧。  相似文献   

15.
近期笔者与同行就《宋明理学》这堂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在 备课、说课、上课研讨后,就一堂课中教材、教师与学生三者关 系处理方面略有几点心得体会,愿与同行研讨与分享。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井>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22课.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象具体地描写了我家后院菜园里那口水井的古老,以及井水清、甜、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古井的喜爱和对掘井人的赞美之情,告诉我们正是前人的辛勤劳动,才给后人带来甜美和欢乐.  相似文献   

17.
课堂回放最近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孙中山破陋习》,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其实,我很清楚我最终的课堂教学要得益于我的第一次失败和二次备课。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努力要构建的就是生本课堂。  相似文献   

18.
仲学 《现代语文》2007,(3):75-75
近年来,在讲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弊端,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识。不少教师正在逐渐把讲读课教学的研究转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方向上来,力求用教法的改革来冲破讲读课中的沉闷空气。而启发式提问,尤其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倪承周 《广东教育》2007,(10):42-42
[案例] (1)教师出示一集气瓶盛放的二氧化硫,让学生观察现象.问:二氧化硫有什么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20.
《跳水》生动地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外国帆船上的一件有趣而惊险的事。故事由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引起,围绕“逗”和“追”展开情节,扣人心弦。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事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通过因果、承接等逻辑关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一、质疑课题,以学定标质疑课题,以学定标,改变过去以教定标、定学的做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板书课题后,教师可问:看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