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静 《林区教学》2009,(10):28-30
古代文学的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而存在许多弊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介入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起到了补充与优化作用。然而,教师在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也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认清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主次关系;第二,教师应是多媒体信息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讲解者;第三,多媒体的使用要讲究适度原则;第四,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中文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这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一,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二,激发想象能力的发挥;三,鼓励富有创见的质疑精神。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标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操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高校体操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要紧密结合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要体现出“四个自信”;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及刻苦顽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下,体操课程要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涵,使体操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课及其教学的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科学主义倾向相当严重。其突出表现是该课程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审美修养和文学精神的培育,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要纠正这一偏向,首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确立科学的人文主义教学观;其次,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第三,实施经典文本阅读的个案法教学;第四。改革文学课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其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传承的知识非常深远。当前,我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正在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必须注意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授课能力、协调处理史和作品之间的讲授关系,并加强应用情境教学法,只有注重这四个方面问题,才能推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化徐州师范大学黄震云1.教书育人,教学思想现代化。按照邓小平同志“四个面向”的精神,从战略眼光的视角面向未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有选择地运用到古代文学教学当中去,但又不忘现代化仍需要的传统文化精神。当前我国的中心任务是...  相似文献   

7.
对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分体裁教学的尝试,是近年来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的改革。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分体教学模式在具有其明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引发出我们思考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融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为一体,规模不大,在办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这所学校之所以能生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学校注重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其主要特色是:具有浓郁的市场意识,完全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本着务实的精神,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管理上严而有度,活而有序,严则严,活则活;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品质创意,重视做人与成才;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新颖;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办学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9.
温元凯老师曾提出当代中学生应具备以下七种能力:第一、科学研究的能力;第二、发明创造的能力;第三、组织管理的能力;第四、获得信息和情报的能力;第五、演讲和口头表现的能力;第六、字和写作的能力;第七、社会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七种能力所必须具备的是造就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良好品质和知识结构,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培养健康理智并具有未来品质的人,使学生走向社会,能够选择同社会接触的最佳方式,形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学课程乃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然近年来地方二本院校中的古代文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惠州学院是其中之一。为达到培养目标,基于学生的基础与教学现状,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教学方式应由以讲授为主变以为学生的阅读、背诵为主;考核方式由试卷考核向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倾斜;课程设置应削减不必要的选修课,大量增加古代文学的课时量。这对地方二本中的古代文学教学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付强  曹霞  陈爽 《高教论坛》2012,(10):59-61
创新思维培养是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工程制图》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品格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详细分析《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该课程内容为载体,从化整为零、发散思维、灵活应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高等数学的具体授课过程中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作为重点来抓,是实现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的重要方法。高等数学作为现今大学科目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理应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尽快形成并熟练运用逆向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进行高等数学学习,为学生实现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科学与人文和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与人文有着既对立又统一、既有本质差异又协调一致的属性,构成了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依存的和谐统一体。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和谐,是研究和探索培育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塑造人的完美人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认识数学教育惯性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数学课程改革应该是数学教育惯性传承下的改革,即数学课程改革应是数学文化惯性的传承,数学精神、思想方法的贯穿,数学家的思维品质的吸纳,数学教学方式的价值流变趋势,以及教师高素质体现下的改革.数学教育惯性下的课程改革应注意:评价改革的先行性;教材设计的典范性与先进性;数学教育研究群体的认同性等几方面的内容.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人为地违反惯性发展规律,等待我们的将是惯性“回潮”和惯性“报复”,我们不可不慎思之.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历程,就是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生存环境不断追求的历程。时代的发展已把 人的审美素质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美学精神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趣味,丰富人的人生体 验,健全人的人格。人的审美素质和美学精神正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开设“逻辑与思维”,并不只是为中学生增加一门培养思维方式、训练思维技能的课程,而是承载着提升思维素养和增强思想政治素质等多维教育使命。展开而言,其一,它承载着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使命,现代科学以演绎和归纳为思维利器,适应并开展现代科学研究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二,它承载着维护经济稳健发展的使命,保障经济活动的持续繁荣必须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的逻辑;其三,它承载着促进社会理性化的使命,适宜的民主和健全的法治从来都是遵规则、重论证、讲逻辑的;其四,它承载着推进文化发展的使命,满足人们多元性精神需要的多样性文化,只有在相互尊重、充分讲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理解与包容。“逻辑与思维”教育所承载的多维使命,反映在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就是要达至其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实现创新,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要趋势。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的束缚和自身思维定势及工作习惯的影响,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并营造有利于教学创新的氛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开展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逆反思维与直觉思维是《道德经》中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老子的逆反思维不仅化解了"说不可说"的困境,拓宽了人类语言的表现空间,增强了哲学的思辩性,而且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老子的直觉思维不仅仅是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同一,更重要的是存在论上的主客体相通,因而既有一般直觉思维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论医学学生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是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医学生艺术技能、创新思维和心灵世界的开发,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医学生艺术教育要把握医学院校性质和学生主体的特殊性,遵循医学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将进入一个创新的社会。有识之士指出,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已由重知识教育逐步转到重素质、重能力的教育机制上来,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造精神的陶冶。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