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案戏以清官断狱为主要理想方式,以“摘奸发覆、洗冤雪枉”为主要内容,塑造一些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机智幽默,敢于同“权豪势要”、“凶暴奸邪”作斗争的清官形象。  相似文献   

2.
所谓公案戏,就是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据法律审理民间刑讼案件为内容的杂剧。元代公案戏在元杂剧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就《全元曲》来看,现存杂剧一百六十三本,其中属于公案戏的剧本约二十五本,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强。从公案角度看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清官不畏强暴,敢于抑制豪右,秉公断处,使枉得直,屈得伸;再是先由贪官污吏受贿纳赃造成冤案,而后由清官审理清楚,使冤狱得解,坏人受到惩处。无论前还是后,部直接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凝聚了作家的现实批判态度,体现了他们对古代宗法制度的同归意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3.
公案剧是以审理案件、决狱判刑、辨冤雪枉、惩恶扬善为主要内容的戏剧,该类戏剧中所塑造的恶势力形象类型有:"权豪势要"型、"昏官酷吏"型、"凶暴奸邪"型等。通过这些形象,准确而真实地勾勒出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以及其他种种消极社会现象,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恣睢暴戾、做尽坏事的反动本质,宣告了这个阶级的色厉内荏及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4.
元代士妓恋爱剧和婚姻家庭剧中,塑造了大量的歌妓形象,这些歌妓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变异现象。爱情剧中,由于草原文化的冲击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尽情美化歌妓的同时,又为她们设计了理想的归宿;婚姻家庭剧中,出于传统观念的偏见,则对歌妓进行贬斥。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公案小说中清官形象的塑造成为作品表现的重点和亮点,并成为寄托蒲松龄吏治思想、法制理念的形象载体。在这些清官身上都体现出共同的群体特性:即仁爱为本,实心为政的治狱理念;注重实据,明察细辨的治狱作风;巧于智赚,精于推断的治狱能力。  相似文献   

6.
元代戏剧空前繁荣,涌现出大批不同题材的杂剧剧本。以《灰阑记》、《陈州粜米》等为例,看元代公案剧中,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包拯形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综观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皇帝对正义事业的支持是清官与侠士顺利执法、惩奸除恶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动力。《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塑造的明辨是非、以民为本的皇帝形象是在宋仁宗、康熙的历史原型上,主要经民间艺人根据受众心理不断虚饰、创造而成。其仁君形象反映出在儒家君道思想影响下民间形成的皇帝观念,寄寓着民间创作群体与接受群体的仁君期盼。  相似文献   

8.
何世剑 《天中学刊》2012,27(5):59-62
公案小说采用官民勾结题材,表明了清官文化对作奸犯科的批判,揭示了贪官刁民狼狈为奸现象;公案小说运用审案折狱的方法折射出清官微服私访的文化意蕴,倡导行政长官应该亲力亲为、实地调查;公案小说创设市井乡村语境,凸显了清官文化的民间平民立场,用以展现社会世俗风情;公案小说设置发迹变泰情节叙述了清官文化注重通过个人艰苦奋斗实现政治理想。可以说,公案小说的世俗品格与清官文化的民间情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梳理元代道教剧剧目的基础上,分析道教剧体现民间道教文化的内容、内涵以及成因。透过民间道教文化,可以理解中国民众深层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加充分地领悟中华文化。这也是从元代道教剧看民间道教文化的终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元代爱情剧对民俗生活相的揭示和勾勒,是对民俗生活相的艺术概括和升华.在元代爱情剧中,代表婚恋民俗生活相的“春”、居住民俗生活相的“墙”和“角门”、行为的社会民俗生活相的“拜月”、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的“圆”,既渲染描绘了元代爱情剧的环境气氛、构建了主要情节和戏剧冲突,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民俗文化心理.而相遇、阻隔、分飞、团聚的“四步曲”情节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元代爱情剧“喜———悲———喜”的圆形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包公是中国清官文化的符号。清官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无权无势的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清官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封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隋代大臣梁毗,历任京师和地方要职,曾先后向隋文帝、炀帝举劾权臣刘防、杨素、宇文述等人的不法行为;在西南民族地区任刺史十一年,言传身教,所辖地方安宁。其刚正、清廉的品格为后人所传诵,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去学习。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中国,干部以当清官为信念,民众以盼望清官为自己的憧憬,这已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清官意识的流行,既有其历史背景,也有现今的社会政治原因。认真分析清官情结,汲取其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引导民众积极参与政治.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元朝科举曾一度中断70多年之久。但现实社会科举的缺失反而使它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繁盛,从元杂剧中文人与科举之间的关系着眼,从科举题材的普遍性和社会性、科举内容的真实性和失实性、科举情节的相似性和深刻性入手,剖析元杂剧中的文人与科举,有助于理解其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先生高度赞誉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但又评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剖析这一命题的实质,着重考察元杂剧在西方传统戏剧模式的观照下出现的种种差异,旨在呈现两大戏剧体系迥异的艺术风貌,以引发问题。  相似文献   

18.
葛琦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1):31-36,47
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戏剧中长盛不衰,成为其特色之一。元杂剧尤其如此。该文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研究作了综合分析,探讨其中的得与失,认为前期的研究侧重汉文化角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元文化背景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其局面刚刚展开,还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全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通过学校的小环境来影响校外的大环境,更重要的是因为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阵地,它的影响力是长远的,具有战略性的。从廉政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出发,应分层次、多途径、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地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