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  相似文献   

2.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友寄给我一本刘海燕的《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随便翻起竞再未放下而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14,(9):10-10
2014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5月5日在北京召开,近百位业界专家共同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未来。与会人士普遍表示,在硬件越来越智能化的背景下,随着宽带中国、4G网络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当初学写新闻时,得知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随着实践深入,中稿率日趋提高。经一段时间之后又停滞了,自认为一个县内“新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多,没有什么新闻可写。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10,(32):41-41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码产品迈入了高清步伐.在人们追逐看大片、拍高清视频的年代里.你是否也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高清数码产品?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时代,艺术的创作形态和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艺术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其内涵的丰富性与载体的多样性深刻改变着艺术审美的方式与艺术传播的途径。新媒体艺术、游戏艺术、VR电影等运用全新技术而生产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同时,艺术媒介与艺术传播媒介正在融合,使得艺术欣赏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从真实空间转向数码界面,让艺术欣赏的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艺术传播的速率显著提高。技术的变革对艺术传播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艺术媒介和艺术传播媒介逐渐融合时,艺术自身的媒介化如何影响着受众欣赏艺术的方式,艺术的媒介化对艺术传播而言究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还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由王方所著的《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一书,梳理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对数字时代艺术传播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全面思考,站在理论的高度拥抱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喜爱的东西之所以被喜爱,又往往与这类东西的难以获得有关。难以获得的东西而竟终于获得,对这东西自然也就要格外珍惜,格外精心地保存了,这便涉及到收藏的问题。收藏大有学问,建立一门收藏学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我非画界中人,但对国画界现状尚略知一二。前几年那场有关中国画存与亡之争早已平静,可当今中国画坛的浮躁风仍很盛:一些初学者,缺乏基本的功力和起码的宁静心态,追求观众难以接受的所谓“创新”,并将自己俗不可耐的东西印成画册,拿出展览,推上电视,用钞票和能量获得声  相似文献   

9.
张华先生的《爱情自由的历程》(以下简称《历程》)是记写鲁迅、胡适、郁达夫、徐志摩四位中国现代文坛巨擎的婚姻与爱情的事的。对于人类来讲,感情是其独有的精神现象,而两性之间的爱情,又是许许多多感情诸如父子之情、母女之情、朋友之情等等之中最难以说清道明的感情,在文人的笔下,正因为这一感情的神秘和神圣、多难和伟大,而成为其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文人自己的感情生活,正由于其文名远播和追求文明的超前意识,更为人们,尤其为普通老百姓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
11.
对中国近代早期的官派留美运动是近年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迄 今为止的研究,多集中在容闳、唐绍仪、詹天佑、唐国安、蔡绍基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 下重要印记的知名人物身上,还尚未有学者对李恩富这个几乎终生致力于为在美华人 争取自由平等权益,但在中国国内却很不知名的报人作个案分析。本文在综合考察大 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勾勒出李恩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轨迹,并着重分析了李恩富的 新闻名作《中国人必须留下》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的内容与结构,最后对他的悲剧人 生乃至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为扩大新闻资源的来源,不少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成立了热线新闻部。热线新闻部突破“口”的概念,依靠新闻热线,从生活中获取新闻信息。为了增加新闻线索,都市报热线近年来又推出酬金制,将信息的酬金加到百元以上,在北京等媒体竞争激烈的城市甚至高达2000元。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新闻媒体原创新闻中,跑口记者占到60%-70%,热线占到30%-40%。热线新闻部记者尚可依靠热线获取新闻线索,《齐鲁晚报》在2001年推出《今日济南》板块,进行社区新闻报道,这些社区记者,一没有“口”,二没有热线,更没有固定的新闻来源,但在3年多的实践中,《今日济南》的社区记者,却突破了对“口”和热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为扩大新闻资源的来源,不少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成立了热线新闻部。热线新闻部突破“口”的概念,依靠新闻热线,从生活中获取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