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负功或不做功. 如图1,将物体轻放在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在物体速度达到与传动速度相等之前,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对传送带做负功.若使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滑上静止的传送带,则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负功,对传送带不做功.  相似文献   

2.
一、功与参照系有关力作功与参照系是否有关,按照功的定义——一个力对质点所作的功等于该力与质点位移的标积,即■(1) 由(1)式可知,式中并未规定质点的位移在什么样的参照系中计算测量,所以,对于不同的参照系来说,质点的位移是不相同的。容易得出下面的结论:不论对惯性系或非惯性系,力所作的功随参照系选取的不同而不相同。然而,常常使人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误看法,功的本质是能量,随着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能量的改变值应当是不变的。例如,沿地面滑动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系统的动能定理时,经常涉及到内力做功的问题,许多学生难以理解.虽然课程标准对内力做功的问题要求不高,但为了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功能关系,掌握一些常见的内力做功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如,系统的内力总成对出现.即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所以系统内力的矢量和总是为零.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的功却不一定等值反号.另一方面功能原理仅在惯性参照系中成立(一般以地面为参照系),当系  相似文献   

4.
一、必须以地面为参照系. 位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具有相对性,在计算外力做功时由于涉及一个没有相对性的物理量——力,所以在高中阶段要求位移以地面为参照系.  相似文献   

5.
参照系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做参照物(或称之为参照系)。同一物体的运动,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其运动的描述不相同。 一、参照系的分类 中学阶段,参照系主要指惯性系,但或多或少地要接触到非惯性系或质心系的问题。 1.惯性参照系 《必修本》的叙述为: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常取地球作参照物,即惯性参照系。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参照物,也是惯性参照系,物体在各个惯  相似文献   

6.
谢军平 《物理教师》2012,(10):66-67
高中阶段关于相遇问题,我们通常选地面(惯性参照系)为参照系.但在涉及到相对运动时,如果选与之相关联的物体(也可能是非惯性参照系),往往列出的方程形式简单、明了.下面以几道题目为例,进行分析、说明.例1.如图1所示,火车以速率v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头为s处有另一列火车,正沿相同方向以速率v2做匀速运动(v1>v2),于是司机立即关闭发动机,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为使两车不相撞,那么后面的列车至少应以多大的加速度减速?解析:以前面列车为参照物,后面列车相对于前面列车的初速度是v0=v1-v2,欲两车不相撞,临界相对末速  相似文献   

7.
<正>在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中,功的大小等于力在作用点位移方向的分量和位移大小的乘积,公式为W=F·Scosα。计算机械功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参照系。一、一个力做功的数值与参照系的关系功是标量,决定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位移。在经典力学中,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由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可知,在不同的惯性系中,牛顿第二定律有着相同的形式,所以当参照系改变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不随参照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另一方面,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功是物理学中十分活跃的物理量,它的计算是物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各大部分中均部出现,单就力学范围来讲,它的计算也是个不容轻视的问题。下面几例,仅就中学力学部分依据公式W=Fscosθ计算功时应注意的问题予以揭示,以求共识。 一、位移是相对的,参照系选择要合理 运动是相对的,具体地说,位移也是相对的。确定功的计算式巾的位移时,须要选用参照物。这样位移才能确定,计算才有着落。 例1 如图1所示,小物块位于光滑的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的地面上,从地面上看,在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9.
1例题例1.传送带以1m/s的速度水平匀速运动,一质量为20kg的物体无初速的放到传送带皮带上。若传送过程中传送带保持速率不变,求此过程中物体与皮带间的摩擦力做了多少功?()  相似文献   

10.
谈功的概念     
功是唯一在质点力学中被确切定义的,在讨论和应用功的概念时,不能随意超出质点力学的范围.功的计算,没有提出关于参照系选择的限制,但在不同的参照系计算功的数值有所不同.最后讨论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高一的“变速运动”,是灵活性较大的一个课题。其中,双体运动的习题难度较大。解题时,一般习惯选用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系,分析和计算过程颇为复杂;若选用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系——运动的惯性系,则分析和解决问题就会简便得多。下面就从三种类型的习题分别举例说明之。一、运动的双体均作匀速运动例1、战斗中,一艘鱼雷快艇发现一敌舰在斜前方逃窜,它的方位是正南偏东角α,航速大小为Ⅴ_1,方向正东,鱼雷在水中的速度为Ⅴ_2(Ⅴ_2>Ⅴ_1),问快艇应超前敌舰多大角度发射鱼雷才能命中敌舰?(如图一甲,求角β) 解1:选海面为参照系  相似文献   

12.
例1 如图1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以速度u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Ⅲ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则能反映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分析小木块被释放后的开始阶段相对地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对传送带向上运动,所受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受力如图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相似文献   

13.
摩擦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如果它是动力,则摩擦力的功既可以使物体的动能增加,同时又能产生热量,这个热量也是摩擦力做功产生的。中学物理中,功是力和位移的乘积,同一物体的位移又和参照系的选择有关,那么决定摩擦力的功的位移如何计算?转变成热的摩擦力的功又如何计算呢?先看下面一个摩擦生热的例子。光滑桌面上放有木块,质量为M(见图1),一子弹质量为m,以水平速度v射入木块。把子弹和木块看作一个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的动能都发生了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系,从子弹进入木块到静止于木块的过程中,子弹和木块的位移…  相似文献   

14.
中学阶段,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系.但是当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比较复杂,无法直接列方程时,可作如下处理:1.取一个参照系,使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的运动是我们所熟悉的.2.讨论牵连运动,即参照系相对于地面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解析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做功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不是阻碍物体对地面的运动的.而我们讨论功时一般都是以地面做参照物的,所以摩擦力可能做正功、负功,也可能不做功. 例1 如图1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光滑  相似文献   

16.
例1:(2006年全国理综卷)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 mg△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mv2 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 mg△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mv2 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传送带问题,是同学们解题的一个难点,下面通过例题来剖析此类问题的解法.例1如图1所示,传送带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传送带两端的距离为s=20 m.将一个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的一端,物体由一端运动到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二体问题”是指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它们彼此仅以内力相互作用,而不受外力作用.因两物体都发生加速运动,所以在一般惯性系中方程比较复杂.若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系在非惯性系中研究比较简单,但必须引入惯性力,引入惯性力后就可把二体问题化为单体问题来处理.现考查质量为m_1和m_2的两物体,它们不受外力,相互之间的作用力f_(12)和f_(21)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相似文献   

19.
传送带类由于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动能定理,受力分析以及运动过程分析有关,常让很多同学闻之色变.解答传送带问题,要注意:①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因为在传送带问题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突变的;②要正确判断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运动,以便准确选用解题规律;③解决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能量转化问题时,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要全面考虑,切不可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结果;④皮带传送物体所受摩擦力可能发生突变,但不论是其大小的突变,还是其方向的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本文通过几1个例题详细分析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两类问题.一、水平传送带水平传送带的特点是物体在传送的前半段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加速到与传送带的传送速度相等那么  相似文献   

20.
一、机械效率 1.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一定是额外功 例1 如图1所示,/4重为500N,它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150N,为使物体匀速移动2m,必须在绳端加以60N的力,则滑轮组做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