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浩 《英语广场》2022,(27):3-6
尤金·奈达创立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以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反应的相同程度作为翻译评价的最高标准,而非内容与形式的强行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为京剧翻译——这一天生服务于读者群体的翻译门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路径。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指导,对京剧《大宅门》台本英译实践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对唱段、措辞、用典等特色作了尝试翻译。  相似文献   

2.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强调读者的反应,该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对我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这四个方面,用实际例子证实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许陶萍 《考试周刊》2012,(52):27-28
在陈来元、胡明翻译引进高罗佩的《狄公案》的过程中,遵循的翻译原则恰好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致,即在翻译改写中,译者以译语读者为对象,实现对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叙事方式、语言和意象的归化处理,使作品达到圆满的翻译效果。奈达的动态对等对翻译此类作品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经历了重大的发展,衍生出众多流派。在语言学范式理论研究中,奈达是最著名的一位翻译理论家。受接受美学的影响,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后又发展为功能对等,即译文的读者应该和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论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语音、文体、语义三个层面对曼斯菲尔德《园会》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虽然绝对对等无法实现,但是在翻译中可以而且应该做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时至今日,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对等,而更多的是讲究功能上的动态的对等。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解释翻译活动,说明译者如何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达到最佳关联程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7.
陈莹 《英语辅导》2011,(1):142-144
本文旨在讨论翻译批评标准,并在分析前人研究和借鉴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了一个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这一标准是基于读者反应的批评标准。它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研究读者反应,借助图式理论,在奈达的“动态对等”基础上提出“动态互动对等”,指出原文读者对原文形成的图式若能与译文读者对译文形成的图式达到互动对等,那么从读者反应角度来说,译文就是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8.
翻译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主张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脱离形式的束缚。由于文字产生的环境和读者的生存环境是翻译作品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同国度、语言之间通过翻译进行信息转换和传递时,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差异,包括对人的称谓、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在翻译中要想达到动态对等,就必须正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时至今日,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对等,而更多的是讲究功能上的动态的对等。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解释翻译活动,说明译者如何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达到最佳关联程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奈达的翻译原理Dynamic Equivalence被误译为“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的翻译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译成“动力相当”。“动态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十分不合符逻辑,世人无法理解。“动力相当”是翻译的标准,它用来衡量译文的好坏。译文和原文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这力量影响读者,读者在译文或...  相似文献   

11.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71):24-25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它在强调信息内容优先于形式的同时,也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文体作为原文的有效构成部分及特征,不容忽视,应该用对等的方法使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那样来真实感受原文文体特色。本文以日语的拟声拟态词为例,探讨了此类副词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秦小红 《海外英语》2014,(4):121-123
奈达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名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不管是对翻译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在此,我们仅对他的"动态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做一简单介绍,并就一些理论家对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憾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翻译家杨宪益的译作《老残游记》入手,主要介绍了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家奈达及其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杨宪益的翻译风格及其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相通之处;最后一部分主要通过各种翻译技巧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老残游记》译作中的显现。  相似文献   

15.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翔 《考试周刊》2009,(10):43-44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他强调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也就是说,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这个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当中。  相似文献   

16.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的理论,经翻译的标准确立了一种新的衡量方法,它和我国诸家所提倡的翻译标准,在实质上有着相似相通之处。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探讨了在实践中贯彻“动态对等”的原则时必须认真对待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文章以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为切入点,发掘务达动态翻译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理论在文化视角方面的局限性;提出译者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运用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实现思维模式的“对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传记文学The Ri se of Theodore Roosevelt的翻译为例,在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传记文学的翻译技巧,探讨动态对等理论对传记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介绍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以及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给与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