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开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社会对小语种外语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同时也对小语种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小语种外语人才,本文则尝试构建与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和谐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这一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实现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要素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在于知识产权人才补给。目前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尚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相关行业的需求,原因在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多方面的实践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师资力量紧缺且不均衡、知识产权专业定位不明确、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推动成渝高校协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这一协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校内+校外"的资源共享平台、"内培+外引"的师资联动机制和"知识产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沿途连接中亚、东亚、西亚等64个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增进国际交流、加强国际贸易、加深国家友谊起到重要纽带作用。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分析国际化人才的特征,以及我国高职院校在建设国际化人才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秀人才,需要我们持续研讨,并认真实践。  相似文献   

4.
由韶关、郴州、赣州组成的"红三角"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强辐射之中。"红三角"农业经济发展在这一强辐射之中凸现出自身优势。"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生态园"是"红三角"农业经济发展的理性定位,互利、协商是打造农产品强势供应基地的"红三角"牌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是我省发展省会经济圈的重要驱动力,投融资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目前省会经济圈发展中技术创新投融资的不足,从财政、企业、市场等方面探究了具体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面临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等新的重大历史机遇。系统规划滞后、对外开放滞后、增长模式滞后、城镇化水平滞后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京冀联盟",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的主要障碍,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诉求矛盾等方面的制约。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应充分考虑北京正在外溢的产业及人群特点,努力互补而非竞争,实现与北京的全方位对接,把产业隆起、开放开发、特色城镇、生态建设作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加强区域间的协调联动。  相似文献   

7.
论“大湘南”经济圈的区域合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湘南"经济圈不仅是推动湖南崛起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泛珠三角"9 2"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湘南经济圈在构建过程中,遇到了观念上、制度上、市场和分工上的障碍.针对这些障碍,必须建立相关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以及长效机制,以为"大湘南"经济圈的运行提供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8.
贵阳"林城新区"是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标志性工程,贵阳市、黔南州、龙里县相关部门紧紧抓住了"西部大开发"和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利用其显著的区位优势,带动了贵阳城市经济圈乃至整个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相关部门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趋利避害,有力推动贵阳"林城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是推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大举措,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带动区域快速发展,还可以缓解首都的人口、交通、生态环境压力。在打造环首都经济圈过程中,应牢牢把住"绿色"两个字,和北京实现共赢,注重环境的保护。本篇论文以环首都经济圈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出发,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和指导,阐述了环首都经济圈的概念界定,并分析了环首都经济圈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进一步探讨加强环首都经济圈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舒心  袁媛  镇鑫羽 《时代教育》2010,(7):26-26,3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西三角"经济圈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并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交通要先行。涪陵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远郊区,优先发展交通,实现交通上档提速,对于推进涪陵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先导性、奠基性、示范性和战略性意义,是涪陵尽快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区的破题之举。制定并实施综合交通规划、推进城市周边路桥收费改革、实施城市公交改革、加强交通安全监管,是发展涪陵交通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双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使得成渝城市群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港珠澳大湾区后,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对两地经济发展无疑起着加速推进的作用。从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建设出发,通过客观分析其旅游业的资源优势,提出乐山旅游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路径:规划引领,突出特色;全域旅游,突出规模;文旅融合,突出差异;联盟运作,突出品质,为乐山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渝"后花园",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无论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还是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高校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是决定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工作存在的弊端,着眼于人才集聚、组织、开发、评价与融合等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全方位打造适宜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工作新机制。同时,要处理好"管"与"放"、"人"与"物"、"进"与"退"的关系,以凸显高校人才工作新优势。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政治教学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关键、源泉、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发挥职能以促进铜仁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分析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面临的现状入手,探讨了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地方政府的作用。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难以理清和政府协调难以发挥最佳效应。因此,理清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效应是铜仁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必然选择。就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具体策略来看,应以"两带两圈"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区域合作,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内容,模拟企业运作,参与项目开发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的背景下,笔者分析了深圳的优势和劣势,认为深圳要适应新时期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应定位为港、穗、深铁三角的重要一极。在招商引资、高新技术、物流平台、资本市场,人才培训方面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唐山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进程中,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唐山市人才引进开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认真思考、科学处理"七大关系"是体现人才价值、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开发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时代呼唤创新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大学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高校目前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