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外行星探测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天文学的热点领域。系外行星探测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地面大视场望远镜的长时间基线优势,可以开展系外行星的发现或认证工作。南京大学时域天文台(Time Domain Observatory,TiDO)是一批大视场、高精度的系外行星观测设备,包括6个望远镜及终端,放置在冷湖赛什腾山,将于2023年底完成建设并开展科学试运行。届时Ti DO拟开展系外行星大天区巡天搜寻、特定行星系统的凌星后随观测以精细刻画系外行星系统的物理和动力学特征,以及太阳系小天体观测工作。此外,TiDO的观测数据也可以用于双星、变星、恒星耀发等时域天文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光学和红外观测领域,目前地球上最佳的天文台址只有智利北部山区、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峰及南极内陆冰穹地区.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一处世界级的天文台址—"冷湖台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拔4000米以上的赛什腾山地区.中国科技大学的2.5米巡天望远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1米SONG望远镜等都建在这个平台之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腾飞,天文和空间科学成为了基础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西华师范大学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已经具备的基础,一直着力于发展有观测支撑的天文学科。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并引进人才发展本校相关学科,为本校涉足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010年,学校批复了当时物理学科的建设方案,利用国际恒星观测网络组(SONG)项目筹建中国节点的契机,决定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建设西华师范大学观测设施,即50厘米双筒望远镜(50Bi N),作为中国SONG项目星震学研究的测光子系统。项目初期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建成投运,其间设备运行稳定。但德令哈的观测条件因城市的发展限制了系统的科学能力。在青海冷湖台址勘定完成后,项目随SONG的观测设施一起,于2020年迁往新址,50Bi N完成了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首光观测,验证了台址优秀的视宁度测量结果。本文将对该设备的科学目标和发展历程,及取得的科学成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为其他高等院校发展基于观测设施的天文学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受到大气湍流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进行天文观测时通过地基望远镜难以实现高分辨率的天文图像,因而天文学家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天文观测,进而促进天文领域研究成果的实现,将幸运成像技术应用到天文观测领域中,使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能够尽可能的靠近极限分辨率,形成最高分辨率的天文图像。同时,幸运成像技术还具备设施简单、应用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不仅有益于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有助于天文爱好者开展天文观测研究活动。本文通过对幸运成像技术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分析单一幸运成像系统和复合幸运成像系统,并对具体的应用方案进行解析,旨在提高对幸运成像技术在天文观测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专家,他第一个用国内2.16米光学望远镜发现新的类星体,开创了使用国内设备开展活动星系核观测的先河.主要从事活动天体的理论研究、高能天体的观测分析、多波段研究、数据分析技术、天文信息技术以及LAMOST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位于南京市东北角、紫金山北麓,成立于1960年5月。它是专为各天文研究单位、国防建设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提供天文仪器的专业科研工厂。著名天文仪器专家胡宁生研究员为现任厂长。该厂现有职工527名,其中中级以上科技人员142名,他们中不少是基础扎实、精通天文观测和天文仪器设计、勇于创新的专家。潘君骅研究员1960年提出一种检验大光学望远镜凸副镜的新方法,被称为潘氏检验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他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专家,他第一个用国内2.16米光学望远镜发现新的类星体,开创了使用国内设备开展活动星系核观测的先河。主要从事活动天体的理论研究、高能天体的观测分析、多波段研究、数据分析技术、天文信息技术以及LAMOST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全球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大口径全景巡天望远镜(LSST)”.已于日前开始在智利北部的帕切翁山动工建造。这部超级望远镜预计将在2015年投入使用,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观测能力最为强大的数字化天文观测系统.能够自动地对夜空进行观测。LSST将对太空进行不问断地扫描.以研究那些遥远的星系、小行星、超新星、彗星、恒星和其他天体。LSST计划的总投资将超过35亿美元。建成后的LSST天文望远镜直径将达到84米,  相似文献   

9.
张欣 《科学中国人》2012,(21):56-57
一百年前,我们甚至不知道银河系的存在,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大约起源于137亿年前的宇宙是由数以十亿的星系组成;一百年前,我们还只能用光学望远镜和照相干板研究天空,而现在我们能采用最尖端的科技,从地面和空间来观测宇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作为我国专业天文仪器研制及天文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自其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来,共为我  相似文献   

10.
1LAMOST的立项背景及意义光学光谱包含着遥远天体丰富的物理信息,大量天体光学光谱的获取是涉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诸多前沿问题的大视场、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关键。但是,迄今由成像巡天记录下来的数以百亿计的各类天体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约万分之一)进行过光谱观测。其原因是长期以来,一具望远镜同一时间只能记录一个天文目标的光谱,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多目标光纤光谱”技术试验成功才有了转机。一具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同时测量的天体光谱最多可达660条。世界上几乎所有4米以上的望远镜都已采用或计划采用多目标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天文学领域最野心勃勃的一项计划,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天文观测设备于3月13日正式亮相。据称,这些设备所捕捉到的深太空信号,或许能帮助人类找寻宇宙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以往,人们只能通过光学望远镜来观测研究天体,光学波段是人类观望宇宙的唯一"窗口"。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贝  相似文献   

12.
关于“雨燕”2004年1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一个最新的、现在宇宙观测卫星中最灵敏的天文卫星“雨燕”发射升空了。“雨燕”是一颗观测宇宙伽马射线和紫外线源的天文卫星,是由美国宇航局、意大利、英国的航天部门共同开发的,耗资2.5亿美元,科学家们之所以为它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希望它像雨燕这种伶俐的小鸟一样开展观测工作。在“雨燕”的腹中,隐藏着三个望远镜:广域爆发警示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和紫外线光学望远镜。当它一旦探测到太空中出现爆炸,它的灵敏检测器会立即转向爆炸发生的宇宙位置,并将其主检测仪器瞄准该位…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天文台丽江2.4米光学天文望远镜目前是东亚地区口径最大的通用型光学望远镜,是由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科技部三方联合资助的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00年立项,2007年5月望远镜落成,2008年4月通过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云南省三方联合组织的验收,投入试观测,成为我国七大天文科学工程之中第一个开始运营的项目。试观测期间完成了其观测研究平台的建设,使该望远镜具有测光观测、高中低分辨率  相似文献   

14.
钱德拉深场是河外X射线巡天中的佼佼者,在多波段观测的有效补充下,对于我们深刻认识0.5~8keV宇宙X射线背景辐射源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这些源主要是遥远的活动星系核、星暴和正常星系。本综述(1)提供了钱德拉深场的背景信息;(2)概括了X射线巡天观测近20年来的一些重大研究进展;(3)重点介绍了来自钱德拉深场的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最新科学成果,包括发现首例双中子星并合形成的磁星所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活动星系核光变、物理和统计、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协同演化、星系X射线双星辐射演化以及星系群普查等;(4)总结了一些重要的开放性问题与未来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年底,30米口径望远镜研制计划一发布,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悉,它是21世纪地基巨型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由美国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拿大大学天文研究联盟、日本国立天文台、中国国家天文台以及印度科技部联合参与。建成后,最远可以看到离地球130亿光年的地方,这意味着人们通过它,可以看到宇宙第一批形成的星体和星系。今年4月,该望远镜科学白皮书发布,中国科学院上海  相似文献   

16.
星震学通过恒星振动频谱分析恒星内部结构,是探测和研究恒星内部结构的唯一机会和有力手段.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付建宁教授携研究团队针对盾牌座δ型变星、脉动白矮星等多类型脉动变星,依托国内主力光学天文观测设备、结合国际地基望远镜联网进行观测,并充分利用我国大科学装置郭...  相似文献   

17.
伍正罡 《金秋科苑》2013,(1):108-109
北京时间1月9日消息,据《连线》杂志网站报道,Planethunters.org网站是一个由科学研究机构主办的,旨在让普通天文爱好者参与进来共同搜寻系外行星的网站。现在,就有业余爱好者利用这个网站提供的数据和工具从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中识别出了15颗新的位于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相似文献   

18.
潘君骅院士出生于1930年的上海吴淞,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工作,1956年赴苏联留学,学习天文光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并立刻带动了中国光学加工与检验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大口径望远镜领域的突破。他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的研制、加工和检验工作,对各种光学非球面的设计、精密加工及检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提出了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的新检验方法;设计出多种大型远望镜和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设备;在研制中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重要的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解决了光学非球面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主持完成了中国和当时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开拓了中国的非球面设计、加工与检验新领域,为中国应用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1):F0004-F0004
使用望远镜特别是大型望远镜时,大气湍流引起的动态波前误差使成像模糊并不断漂移,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天文界和光学界。姜文汉院士自1979年起,开始研究自适应光学,通过对动态波前误差的实时探测一控制一校正,使光学系统具有自动校正外界扰动,保持理想性能的能力。自适应光学成为高分辨力光学观测和高集中度光能传输中的重要核心技术。附图是对一颗双星用自适应光学校正大气动态干扰前后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20.
1科学背景 毫米波射电是观测研究宇宙各层次结构和演化的一个重要波段,上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我国在国际上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初就部署研制了国内唯一的大中型设备13.7米毫米波望远镜,也是迄今为止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中型亚毫米波天文观测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