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冷湖赛什腾山和冷湖镇气象观测站日照资料,对冷湖赛什腾山和冷湖镇两站日照时数的季节、月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地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具体季节表现有所不同,其中赛什腾山春秋日照时数多、冬夏日照时数少,日照百分率夏季最小、秋季最大;分月来看两地日照时数的月变化均表现出波折起伏的变化状况,出现了两个峰值,赛什腾山第一个峰值出现在5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0月;从影响气象因素来看,赛什腾山日照时数与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呈负相关。分析结果对认识该地区气候背景和太阳能资源状况、开展赛什腾山天文台天文观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2020年9月~2022年8月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区域自动站小时风向风速数据,按照年、季节、月、昼夜分别统计分析赛什腾山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同时按照季节、月分析了赛什腾山大风日数的出现频次和出现占比。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全年盛行风以W-NW为主,次盛行风为S-SW,偏东风的次数较少;春季盛行风向是SSW-WSW方向;夏季盛行风向为NE,次盛行风为SSW-WSW;秋季风向频率最高为SSW,次主导风为WNW-NNW;冬季风向所占比例最高为W-WNW。昼夜盛行风差异较大,夜间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白天盛行风以西南风为主。赛什腾山平均风速逐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0月份开始风速逐步增大,至5月达最大,以后风速逐步减小。季节排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冷湖地区与赛什腾山风速月际、季节和日变化不相同,可能是赛什腾山和冷湖站地形、海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天气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021年7月9日海西西部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中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昼强夜弱,阵性为主,持续时间较长;500 hPa低涡切变线、新疆低槽和副热带高压西伸是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西南、东南气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低层气流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强;垂直速度强、上干冷下暖湿层结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罗显发 《青海科技》2010,17(3):39-41
本文对2008年5月2日海西西部地区的茫崖、冷湖出现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500hPa高空锋区中不断加深的波动是此次特强沙尘暴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与高空锋区相伴的高空急流南移,通过高空动量下传增大了近地面层风速,过程前期温度持续升高是此次特强沙尘暴天气产生的又一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湖南春秋雷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春、秋两次雷电过程的分析得出,预报的共同着眼点在于,天气形势应着眼点于低层切变建立、700hPa急流活动的预报、500hPa前倾槽的预报;水汽分布应注意干湿层高度的分布预报;垂直风切变主要考虑风速的垂直变化,当低层风速大于高层风速、高层风速成随时间减小、或低层风速随时间增大、垂直上升运动增强等都有利对流发展。不同点为:春季要着眼点于低层的逆温层的预报、850hPa南北温差的预报以及850~925hPa风切变建立、地面静止锋的预报;秋天着眼点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和对流不稳定指数的预报、近地面层风向切变线的活动及地面冷锋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9—2018年天津地区空气污染资料、天津滨海国际机场METAR报文、探空站资料及Era再分析数据就天津地区近十年湿度、逆温层、边界层与霾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探究湿度、逆温、风场与霾的变化特征,并对2016年12月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较大时,PM2.5浓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时,PM2.5浓度较低。(2) 12时最低逆温层的平均厚度普遍比00时的最低逆温层平均厚度大; 500hPa以下出现多层逆温,而第一逆温层层底高度在925hPa以下、厚度23.3hPa以上,更有利于严重污染天气的产生。(3)发生霾天气时,近地层主导风向是偏南风,静风所占比例较低,多为4.5m/s以下的风速;边界层垂直方向上,各高度层的霾日月平均风速明显小于该月月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7.
系外行星探测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天文学的热点领域。系外行星探测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地面大视场望远镜的长时间基线优势,可以开展系外行星的发现或认证工作。南京大学时域天文台(Time Domain Observatory,TiDO)是一批大视场、高精度的系外行星观测设备,包括6个望远镜及终端,放置在冷湖赛什腾山,将于2023年底完成建设并开展科学试运行。届时Ti DO拟开展系外行星大天区巡天搜寻、特定行星系统的凌星后随观测以精细刻画系外行星系统的物理和动力学特征,以及太阳系小天体观测工作。此外,TiDO的观测数据也可以用于双星、变星、恒星耀发等时域天文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1971年至2010年发生在西藏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资料的高空资料和地面资料,初步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西藏沙尘天气冬、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很少发生;近40年来,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呈减少趋势。高原上存在大片的流动沙丘和大片荒漠化土地为西藏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利用沙尘天气个例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地面气象要素和高空环流特征,发现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500hPa强锋区、地面温度、气压、湿度是沙尘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2020年3月份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及MICAPS资料,分析了3月11-12日青海大部地区出现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沙尘天气发生在200 hPa急流维持、500~700 hPa冷平流明显的环流背景下,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2)从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等物理量分析来看,西宁附近东西方向上构成了东部高空辐合、地面辐散,西部高空辐合的锋面次级环流,增强了锋后下沉运动的发展;(3)此次过程中大气层结在白天趋于不稳定,地面至500 hPa接近干绝热,导致湍流活动强,动量下传强,地面风速大,是青海省比较典型的高空急流动量下传和大气层结不稳定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大风天气过程。分析结果可为未来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6年7月中旬到8月上旬,海南州的气温异常偏高.本文经分析后认为:500hPa高空中东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海南州上空,冷空气势力偏弱,副高异常偏强,气候进入暖期,海南州极端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的线性变化均持续升高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海南州极端气温异常偏高、高温日数出现次数增多.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51年—2013年黄河流域逐月降水、气温资料以及美国海洋大气局的500 hPa高度场、850 hPa风场、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1951年—2013年发生干旱的时空特征以及黄河流域干旱的夏季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951年—2013年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冬季月尺度SPEI指数表征旱涝效果不佳,黄河流域春秋易发生干旱,夏季干旱时间变化明显,黄河流域发生极端干旱以及中等以上干旱的频次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黄河流域少雨年500 hPa高度场上,我国北部中纬度长波脊偏强,东亚大槽较深,乌拉尔山脊西移,西太平洋副高偏弱;850 hPa风场上,东亚夏季风风速显著减小,在中高纬度,纬向环流明显,经向环流较弱;在海平面气压场上,蒙古低压的强度减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印度低压偏弱。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研究对象,分析秋季颗粒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季空气湿度较大风速较小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天气晴朗风速较小时,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西藏色季拉山藏药材生长区域气候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嘎  边巴次仁  旺杰  兰小中 《资源科学》2010,32(8):1452-1461
选用西藏色季拉山2007年藏药材的野外调查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气象数据,探讨了濒危藏药材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生长的区域气候特征。研究表明:从藏药材的分布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藏药材的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多度都呈现基本下降的趋势,药材属性与山体坡向的关系随着药材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药材生长区域的总体气候特征来看,山顶降水量、相对湿度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东坡基本大于西坡;山顶平均气温、地面温度低于西坡和东坡,东坡高于西坡;山顶风速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坡以东风为主,山顶以南风为主,东坡以静风为主;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相对湿度、风速增加,温度降低;静风(东风)频率减小(增加);南风、SSW风频率随着季节不同而增加或者减小;东坡、西坡的温度(风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增大),东坡、西坡的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频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现基本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梅琴 《大众科技》2009,(8):110-11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由于海拔较高,形成了较完整的垂直地带谱.文章主要研究武夷山保护区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山脚到山顶土壤心土颜色的变化是亮度由白转黑;土壤表土层颜色亮度总体是随海拔降低而变亮,心土层随海拔降低而变暗.PH值是随着海拔上升整体呈升高的趋势;有机质含量和A层的厚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加.根据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的垂直分异规律对武夷山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1月30日,那曲中东部出现了一次中等强度的降雪,由于预报员主观判断失误以及前期高空和地面形势发展均不利于此次降雪的发生,导致了这次降雪过程的漏报。文章分析了降雪发生时段的高空500hPa填图、500hPa位势高度、500hPa风场、降雪发生时的云图、物理量变化等资料。结果表明:(1)此次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南支槽东移过境时携带的暖湿气流在那曲市中东部与北部冷空气相遇;(2)日喀则亚东县西南面的云系北上高原后在东移过程中利用风向辐合及地面弱对流等有利条件的影响下发展成了较深厚的降雪云系;(3)降雪发生前地面要素变化不一定明显,并且会有不利于发生降雪的错误指示来干扰或误导预报员对未来天气发展的研判,此种情况在以后的预报工作中要引起重视;(4)在预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判断高原西南面(尼泊尔北部、印度北部)的零散云系是否会配合系统的发展北上高原或减弱消失,并注意北部冷空气对南部暖湿气流东移过程中的催化和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01年青南牧区气温、降水、积雪以及500hPa高度场和850hPa温度场资料,分析了青南牧区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若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850hPa温度距平场配置为“南 北-”型、高原西部与中国东部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为“- ”型,或印度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北美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偏强以及北半球南下的冷空气次数偏少时,青南牧区易多雪。反之易少雪。冬季平均积雪量与降水、气温分别呈正、反相关。平均积雪量预测方程入选的前期因子集中在春、夏季的高度场,表明前期北半球高度场变化对青南牧区冬季积雪的预测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乌拉特后旗气象站观测资料,对乌拉特后旗迁站前后1974年—2020年近47 a的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乌拉特后旗新站较旧站年平均气温偏高4.1℃,其中春季升幅最大,冬季升幅最小,3月升幅最大,1月升幅最小,年平均最高气温对年平均气温升幅的贡献最大。(2)新站较旧站年平均降水量偏多10.6 mm,年降水日数偏少16.4 d,降水强度新站强于旧站;平均降水量四季均增加,降水日数相反;新旧站降水量最多分别出现在6月、7月,降水日数均在7月最多。(3)旧站出现最多的风向为WSW,新站为NE;旧站风速明显大于新站,西风风速的贡献最大,春季旧站的风速偏大最明显。(4)新、旧站其余要素差异较大,其中,暴雨日数、雾日数新站较旧站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海省海西州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资料及格尔木、都兰、茫崖3个站探空资料,对2022年3月17日海西地区沙尘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沙尘天气日变化明显且有东强西弱的特点;过程中500 hPa上海西州境内等压线呈西北-东南向,位势梯度较大,同时高空有强劲的急流;茫崖、格尔木和都兰逆温层被破坏后约3 h、4 h、1 h后各站出现沙尘天气;此次过程中冷空气进入海西地区的速度较快且冷空气强度不大,西部各站点日3 h变压较东部而言变化幅度偏小强度偏弱,变化幅度较东部小约1~2 hPa,变化时间较东部长约3 h;过程中500 hPa上有冷温槽,东部温度梯度为1.3℃/100公里,等温线密集且东密西疏和3 h变压梯度东高西低是此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东强西弱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1951年至2006年风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刘苏峡  邱建秀  莫兴国 《资源科学》2009,31(9):1486-1492
利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Mann-Kendall方法对华北平原104个测站空间平均的近56年来的逐日风速资料进行了倾向、周期、突变等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1年~2006年间,华北平原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率约为-0.016m/(s·a),四个季节中冬季风速降低趋势最为明显,递减率也最大-0.022m/(s·a),而夏季风速递减趋势最不明显.风速的长期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年平均风速在1980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从各季节平均风速来看,夏、秋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春、冬季节,且夏季突变情况较复杂,出现多个突变区域.到90年代时,各季平均风速的M-K统计量UF的平均值都超过或接近0.0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表明风速开始显著下降.复值Morlet小波分析的结果显示,风速变化存在1a、8~10a以及15~20a左右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8月9日青海海南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特点是强度强,站点分散。(2)过程发生于南亚高压控制区域内,强降水发生在200 hPa高空急流右侧,配合500 hPa副热带高压北伸、700 hPa低压系统及地面辐合线,垂直运动旺盛;500 hPa湿区叠置于地面显著湿区上空,过程水汽充沛。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与干线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3)从物理量及探空资料分析,台风“木兰”北部偏东气流为高原东部提供水汽输送,探空可见湿层深厚,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满足对流天气发生的水汽条件及不稳定层结条件。垂直运动深厚,较强的动力抬升有利于低层暖湿空气在垂直方向的输送。并且垂直速度和散度随时间的变化与短时强降水的起始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从雷达回波可见此次为暖云主导型的对流降水。对流云系长期维持造成了共和、兴海、贵南区域的短时强降水,而贵德区域短强则是因为云系不断经过形成“列车效应”。径向速度均存在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分析结果对提高海南地区短临预报时效和预报预警的准确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