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心 《初中生》2015,(5):42-44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相似文献   

2.
星星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相似文献   

3.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育成了应试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就是拿考试做指挥棒的,从全国性的高考到地方性的各类考试.并且,要加强体育了就把体育的考试升调了,升格了,升学考试就要计分了;要加强艺术教育,也来这一套.对教育不太懂,就只好拿考试来挥舞,简单方便.其实,这不仅是不懂教育,也是不懂考试.大家可以看看,应试教育的根子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学校中,人们通常都是以成绩论高下.绩优生们耀眼的成绩引来了老师、家长的掌声,获得了同学们的赞叹.在如此美丽的光环之下,绩优生的德育却显得暗淡无光.一些老师认为他们是好学生,好孩子,不用教就什么都懂,相信他们能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相似文献   

6.
有一类题目,解题的条件比较多,各项条件之间又有较复杂的相互关系,可能一时记不住那么多条件,又看不透解题的关键所在,常常会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利用图表法可使条件条理化、问题明朗化,能使你不为条件中的关系所纠缠,并能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迅速得出答案。例如:60位旅游者中,有39人懂英语,33人懂德语,30人懂法语,有10人既懂英语又懂法语,有12人既懂法语又懂德语,有8人既懂德语又懂英语,有6人三种语言都懂。问:1.有多少人懂英语不懂法语?2.有多少人懂法语不懂德语?3.有多少人懂德语不懂英语?4.有多少人懂英语不懂德语?5.有多…  相似文献   

7.
父母和老师时常叮嘱我们“不懂就问”,可见他们已经把“不懂就问”看成是虚心好学的表现。但如果对“不懂就问”理解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个误区:一遇到不懂,第一个的反映就是问而不是思考,问完了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思考这一步就自然而然的给免了。 往往在同学间会出现这一幕:同学一接到题,连题目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认为自己不懂,于是就打着“不懂就问”的旗号去“请教”人,还没等别人解说完,就又习惯性地加上一句:“原来这么简单。”学问,学问,学习就一定会产生问题,但我们应该用“一不懂即思,思而不懂后问”…  相似文献   

8.
真的懂了吗?     
成人学生一般都比较持重审慎又自尊,这就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即使不懂也不会轻易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习惯插入这样的问话:怎么样?懂了吗?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不懂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做声的。教师千万不要听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成了应试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就是拿考试做指挥棒的,从全国性的高考到地方性的各类考试。并且,要加强体育了就把体育的考试升调了,升格了,升学考试就要计分了;要加强艺术教育,也来这一套。对教育不太懂,就只好拿考试来挥舞,简单方便。其实,这不仅是不懂教育,也是不懂考试。大家可以看看,应试教育的根子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中学生的疑惑- 我们懂爱情吗?或许懂,或许不懂;不懂的人多。如果说一个不懂爱情的人没有资格去接触爱情,可不接触又怎么能够懂?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的懂与不懂欣赏音乐,往往会遇到懂与不懂的问题。我们说,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审美把握。音乐的本质在我看来应该是情感的审美。而认识和描述则是其次的,这并非音乐艺术的特长,这一点也是音乐区别于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美点赏析要读懂迟子建的文章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哀愁。这似乎是一个难题,说到哀愁,可能人人都懂,但好像又不懂。说懂,是因为人们可能都曾有过哀愁的体验,说不懂,是因为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去揣度哀愁美及其背后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教育》2006,(23):12-13
只懂用人不懂育人   诸多老板认为企业的人才是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人才是招来的,这是中了《三国演义》和“水煮三国“的毒.既然中国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那么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现成的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所谓的“人才“,培养训练人才是企业的重要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  王冰冰 《大学生》2014,(23):66-67
现在在台湾,外有英文,内有方言,中间是普通话,这个三角的关系、三层的语言该如何安排?你说要懂英文才能写出好作品,那也不一定,沈从文就完全不懂英文,去世不久的诗人周梦蝶连ABC都不懂,也不妨碍他们看最好的翻译作品来吸收外文。  相似文献   

15.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要想考上理想高中,需要有扎实、全面的知识,每科都需做到一个“懂”字.在一个问题上没弄明白,就可能影响以后的学习,甚至形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同学们在学习或复习中可能会碰到不少不懂的问题,这是  相似文献   

16.
教,本是不懂才教。学生已经“懂了”,又该如何教呢?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懂了”缺乏实质性了解,因学生“懂了”却反而显得束手无策,可以说是教也艰难,不教更艰难。只有少数教师能承受住学生“懂了”时的课堂冲击,而这样的教师多是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名师。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与船夫相遇,该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寓言是这样讲述的: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相似文献   

18.
一、课堂上的非语文现象有一位老师正在讲《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一段。他让学生读一遍该段课文,然后问:读懂了没有?学生说不懂。这位老师打开了课件。课件是很精美的动画。演完了,老师又问:火车怎样沿人字形线路开上了山,现在懂了没有?学生说懂了。于是这一段课文就讲完了。  相似文献   

19.
填空题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由于填空题没有备选项,对考生独立思考和求解,在能力要求上高. 数学填空题,绝大多数是计算型(尤其是推理计算型)和概念(性质)判断型的试题,应答时必须按规则进行切实的计算或者合乎逻辑的推演判断,几乎没有间接方法可言,更是无从猜答,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相似文献   

20.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