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传媒历史上,德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本。不久前,应阿登纳基金会邀请,笔者随上海财经媒体代表团一行赴德国访问了30余家媒体及相关机构,重点考察了德国媒体的现状及年轻记者的培养模式,感到收益颇多。没有门槛的职业在欧洲一些国家,记者需要有专门的认证,但在德国,记者是一个可以自由使用的职称,理论上任何人只要有媒体聘用,都可以说自己是记者。没有专门的考核机构,也没有统一的证件,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6,(5):F0003-F0003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德国之声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变化中的媒体:中德电子媒体新角色”国际会议3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德两国传媒界和欧广联的广播界人士约6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4.
先讲一个趣闻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 “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 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  相似文献   

5.
在联邦德国科隆市莱茵河畔,座落着两座对外广播电台。一名《德国之声》,负责对世界各地广播;一名《德意志电台》,负责对欧洲各国广播。两家电台紧挨在一起,被人们称作兄弟电台。前不久,我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代表团访问这两家电台时,不管是它们的台长,还是各部主任,都特意给我们介绍一个叫“伊达”(即“信息处理系统”)的新的电子计算机处理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是要那财物,只不过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06,(4):19-19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德国之声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变化中的媒体——中德电子媒体新角色”国际会议3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德两国传媒界和欧广联的广播界人士约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央台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求主持。  相似文献   

8.
文化根源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神话,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或者自己的祖先是神特别创造的,能够得到神的眷顾。这种神话可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举例来说,欧洲有一个小国叫奥地利,其人民跟德国同文同种,属于日耳曼民族。那么我们可以问“:德国如此强盛,而奥地利这么小,经济也不算富裕,那么奥地利人为什么还愿意做奥地利人呢?他们为什么不干脆移民到德国?”这是因为奥地利人很重视教育,他们教导小孩每天在睡前聆听国家广播。广播中总会有一句话“:没有奥地利,就没有欧洲;没有欧洲,就没有世界。”所以奥地利人能够以身为奥国人为荣。这句广播词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闻代表团访日期间,按照日本新闻协会的安排,我们访问了九州《熊本日日新闻》。去之前,日本新闻协会的木原正博先生就向我们介绍说,在日本,《熊本日日新闻》以颇具地方特色而受到报业同仁的称许。百闻不如一见。实地访问使我们感到,确有值得称许之处。“突出熊本意识”报社负责编务的常务董事森茂先生告诉我们,他们的报纸所以能办出地方特色,是因为宗旨明确,报纸要“为发展本地的经济、文化事业,使本地人在经  相似文献   

10.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啊,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一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11.
上海有线电视台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刚刘、看新闻人每天傍晚18点起,一位在小孩眼中是大姐、在大人眼中是小孩的主持人出现在屏幕上,向“小”们讲说新闻。“小小”是上海人习惯的对小孩的叫法.许多孩子曾经有过刘小”的乳名。节目名称是站在小孩的立足点上起的,是说则”小小“们在看这新闻.据说最初起的名字叫制、小新闻人后来一位领导人给加了一个“看”字.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看”字让“小小”成为主语,整个节目的立足点就转到了刘小”方面.不是让刘小”来接受我们给他的新闻,而是让我们同列训。”一起来寻觅新闻,了解…  相似文献   

12.
辛华 《新闻知识》2001,(3):9-10
(接上期 ) 舆论监督要讲求艺术   辛华:具体说,舆论监督应如何讲求艺术技巧 ?   艾丰:我们以“中国质量万里行”这个活动为例来说舆论监督的艺术。这一活动有两个人给作了定位,两个权威人士,一个是张劲夫,他说,我们多年来重视质量工作,不是不重视质量,但是苦于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有效的推进质量工作的方法,万里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说它在经济工作中的定位。然后,徐惟诚,当时的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他说在新时期新闻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中国质量万里行”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和有效途径。他是从宣传工…  相似文献   

13.
文化根源     
傅佩荣 《出版参考》2005,(6S):25-25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神话,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或者自己的祖先是神特别创造的,能够得到神的眷顾。这种神话可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举例来说,欧洲有一个小国叫奥地利,其人民跟德国同文同种,属于日耳曼民族。那么我们可以问:“德国如此强盛,而奥地利这么小,经济也不算富裕,那么奥地利人为什么还愿意做奥地利人呢?  相似文献   

14.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5.
亚洲媒介共话反腐败熊蕾/收到会议主办者的邀请,菲律宾调查新闻中心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袂发起“亚州的腐败与管理:媒介的作用”研讨会。近几年尤其是十五大以后,我们国内反腐败的工作也抓得越来越紧,我一直非常关注国内各种新闻媒体对反腐倡廉的宣传以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孟建  梁婷婷 《现代传播》2004,(4):103-104
20 0 4年 5月 2 9日~ 30日 ,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燕爽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MichaelAherns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沪项目办公室负责人StenfenFriedrich博士 ,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美国罗得岛大学教授马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等参加了开幕式 ,并致辞。此次由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ResearchCenterforVisualCultureofFudanuniversitiy ,缩略 :RCVC ,是2 0 0 2年 6月经由复旦大学正式批准成立的校级学术研究中心 ,中心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和德国阿登纳基…  相似文献   

17.
3月27日至28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德国之声、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变化中的媒体——中德电子媒体新角色”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广电总局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部分省级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及欧广联、德国之声等国内外业界同仁六十多人共聚一堂,围绕电子媒体发展的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会议取得了积极而有益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新闻天地》2010,(10):9-10
他向女友求婚。女友诧异地问他:“为什么要结婚啊?”孙红雷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好说:“结了婚,我们单位就能给我分一间大一点的房子了。”女友生气地说:“我不会为了你的房子跟你结婚的。”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29日-30日,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燕爽、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MichaelAherns、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沪项目办公室负责人StenfenFriedrich博士、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美国罗得岛教授马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等参加了5月29日上午的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20.
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两个干部模样的人,各拿一张纸,作向上级汇报成绩状,一个人的纸上写着:“五年内消灭老鼠10万只”,另一个的纸上写着:“五年内没有发现一只老鼠”。这幅漫画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启发我想了许多问题,也不由地联想到电视片拍摄的种种。我们电视工作中常碰到一些矛盾现象,明明我们是在报道成果,拍出来之后,受众得到的却是相反的印象。例如《江海潮》栏目里报道一位德国记者到我国农民家中访问。这位农民叫吴志强,是个富裕广。为了说明他富有的程度,报道中举例说:“儿于结婚先酒席就连吃三天,每天40桌,他去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