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一断定胜负     
华学明 《围棋天地》2003,(18):23-23
  相似文献   

5.
李戎 《围棋天地》2006,(20):75-75
凌晨3点我就被一个电话吵醒了。 “想不想见陈祖德?陈老明天到招远。”  相似文献   

6.
7.
8.
《围棋天地》2006,(10):4-4
4月28日,第11届LG杯预选赛结束,16个本赛名额分配完毕。中国、韩国、日本、中国台北棋手在本次预选赛中分别获得6个、7个、2个、1个席位。  相似文献   

9.
短信也精彩     
《围棋天地》2005,(4):68-68
寄语 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寄语中国棋手:闻鸡起舞,文武双全,有勇有信,仁者无敌。  相似文献   

10.
LG虎之卷     
LG杯走向纵深,原本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因陈耀烨少年连扳两局使最后一战变成充满悬念的终极PK。是陈耀烨“一夜成王”?还是古力“终于成王”?双方支持者之间也分立旗帜,各发豪音:“陈耀烨实现3连胜大逆转”;“没有人能连赢古力三局”。因此,这个2005年遗留赛事的最后一战,就远远超出了一局棋和一个冠军的意义,成为交织着各种复杂因素的命运对抗。古力与陈耀烨在较量谁是LG杯的主人;棋迷阵营以一战定喜悲;中国棋院敞开大门,迎接对未来棋界走向有着深远影响的第25位九段;《围棋天地》2006年增刊《龙图腾》将拼上大三冠的最后一块版图……但这些都是自家事情,影响最深的莫数:两位身着黑白服饰决战巅峰的中国棋手,将以潇洒的盘外意气和深邃的盘上技艺,在围棋强国韩国面前展现一个围棋大国的尊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寄语天地     
棋界普遍认为韩国围棋崛起源自于应氏杯曹薰铉九段战胜聂卫平九段。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宋宏伟 《围棋天地》2005,(19):55-57
我一直记得9月份在乌鲁木齐将举行一场围棋比赛,那是我下意识记住的,后来却一直没想起比赛的名称。9月9日晚,我在口福轩饭店吃饭,顺便买了第17期《围棋天地》,猛的一看封底——NEC杯围棋赛第3站乌鲁木齐2005年9月10日。哇,这不明天么!仓促,不知道我还有没有运气,绝对仓促,回到办公室。马上上网!  相似文献   

13.
王洪军 《围棋天地》2007,(23):74-75
《围棋天地》的少年行栏目邀我写篇介绍廖行文棋风的文章,这是《围棋天地》今年所介绍的最后一位少年棋手。鉴于行文年龄尚小,棋风远未定型,所取得的成绩也远远比不上先前的几位大哥哥。所以,在这里,我只想就行文的一些棋和事谈一下我个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叶楠  陈祖德 《新体育》2003,(9):26-27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五千年悠悠地过去了…… 翻开棋史的长卷,多少人试图在书页边缘写下自己的注脚,但最终又有几位能够如愿?  相似文献   

15.
读者     
《围棋天地》2004,(4):8-9
  相似文献   

16.
《围棋天地》2005,(14):55-57
我不很赞成开书单的做法。因读书一事,博为上,多多益善。一纸书单,无论怎么开,都有些可笑。不过我了解《围棋天地》此举的意思,是为棋手读书起个头,找条捷径。先入读书之门,以后各自再慢慢去拓展眼界。循这样的意思,我不揣浅陋,从十个方面列出一些书目(实际数目不止十本),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你问我答     
《围棋天地》2004,(17):51-52
  相似文献   

18.
何谓枯棋     
刘志兵 《围棋天地》2006,(17):73-73
《围棋天地》13期《枯棋与势棋》有关枯棋的说法似乎不妥。“枯棋”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吴韦曜所著《博弈论》。当时的吴国,棋风颇盛,如《博弈论》所述:“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奉吴太子孙和之命,韦曜写下这篇名文,以贬斥博弈之玩物丧志。“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很能说明韦曜对围棋的定位。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儒家功利主义思想。韦曜所说枯棋中的“枯”,不能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业余等级分     
胡煜清 《围棋天地》2011,(15):75-78
一模一样的标题,同样是在《围棋天地》,大约两年以前我在我的专栏中发表过。只是当时,业余等级分还是一个遥想,或者说是一个极其初步的意向阶段。而现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业余等级分已经成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受到了众多棋手的欢迎,并且为全国业余大赛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