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的“8·13”1海抗战,中国经历厂由局部抗日到全民族抗战局面逐步形成的过程。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也由妥协退让、犹豫动摇、准备抗战到决心抗战的曲折转变过程,放弃实行多年的“捷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转而实行“对内和平统一”、“对外抗日御侮”的正确方针,最终走上抗日道路。全民族抗战局面才得以实现。在此,国民党所起作用何在?本又将对此作一分析。一、国民党决,0抗战,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9·18”后,蒋介石对日奉行不抵抗政策,不顾国土沦丧,继续对红军发动军事“围剿”…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党的战略方针应该界定为“里应外合地夺取敌占城市”,而不是“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等传统提法。前者既是党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应有的方针,又是1944年夏季以后党实有的方针,也是党统揽解放区和沦陷区全局工作的方针。任何其它界定,都会贬低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作用和贡献。但自1945年8月下旬起,党实施了重大的战略转变:从夺取大城要道转为进攻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其原因在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该方针的实施及其转变,为迅速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首功  相似文献   

3.
本主要论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作战方针及演变。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其具体作战方针则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着重论述“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两个作战方针及前向后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没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正是正确地制定和运用了统一战线这个策略方针,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发动了全民族的抗战,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马列主义者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到完善的过程,我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这样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之初,李宗仁和白崇禧极力倡言“焦土抗战”理论,表达了要“与侵略者作殊死之抗战”的政治方针和决心,也概括了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思想。白崇禧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的意义及其与正规战和正面战场的关系,推进了国民党军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的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对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但其后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抗战方针,导致大片国土沦陷,正面战场溃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别,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始终实行两面政策,即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又实行“溶共”、“防并”和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是抗战时期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党根据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从抗战一开始,就制定了与国民党长期合作的方针,即由合作抗日发展到合作建国,并且规定了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始终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类技术人才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变措施,其中对职业教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1938年4月,国民政府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明确提出,要“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才……以应抗战需要”。7月,在国民参政会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也作了专门规定,通过推广职业教育并充实职业学校有关的内容来训练、培养抗战所需的各业技术人员,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为抗战建国服务,这是战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为了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不仅从军事上展开进攻,而且从文化教育上展开进攻。面对抗战初期敌人的疯狂进攻,毛泽东于1937年7月23日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实行坚决抗战的方针,就必须改革国民教育。即“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新闻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禁止汉奸的宣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开展了广泛的国民教育。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武当山脚下的小镇草店曾以“小延安”著称于鄂西北,在鄂西北抗战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后因种种原因而被世人所淡忘.本文为图真实再现小镇当年的历史风貌.并且指出,中共湖北、鄂西北地方组织建立武当山抗日根据地方针的实施与放弃,足“小延安”兴衰的内在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1.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为局部抗战之两大高潮。二役皆因日本扩大侵华而引起,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方针,终以签订停战协定而结束。不同之点在于:“一·二八”之役,日本为掩护“满洲国”之成立,以攻为守,而长城之役,纯为进攻,为日本进一步侵占华北之先步;“一·二八”之役,前方第十九路军将领抗战主动坚决,热河防卫、长城之役,靠国民政府之督导部署;长城之役规模更大,牺牲更重;塘沽协定比淞沪停战协定对中国的危害更大。热河沦陷后,蒋介石是在北上听取华北将领的汇报意见后,才作出批准张学良辞职之决定的。张学良辞职下野,反映了当时全国的呼声,是对其“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抵抗主义的总清算。断言蒋介石为转嫁热河沦陷的责任,落井下石,逼张学良辞职,此说未必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中,大后方的文化界坚守岗位,“以血泪为文章,为正义而呐喊”。文章通过阐明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内容方针,总结其经验,分析对当今我们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广大历史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设置了“写一写:完成大事年表”“说一说:日本侵华暴行”“想一想:中国抗战特点”和“议一议:为何这样抗战”四个环节,追本溯源,紧扣“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核心概念,挖掘多元史料,探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宋庆龄与八路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除了整个中华民族全民奋起,坚决抗战之外,国际上一切进步力量也必将会对中国抗战给予同情和支持。宋庆龄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以她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崇高的政治威望,在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海外华侨之间架起了一座宏伟的友谊桥梁。通过创办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开展工业合作社运动(以下简称工合运动),积极争取国际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她本着“哪里最需要帮助就帮助哪里”的救济方针,将筹募到的大批捐款和物资,支援了最迫切需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在国民党抗战问题上,提出“国民党抗战功劳最大,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是积极抗战,不是消极抗战”,“正面战场是战略退却”等一系列美化国民党的言论,在实质上贬低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史论结合,以理服入,反驳错误言论,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向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我国东北,进而向华北、华东入侵。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党政府迫于形势和全国人民的压力,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投入抗战,对于人民的抗日运动允许有一定范围的自由。在教育方面,也适应战时实际和抗战需要,重订了教育施政方针,采取了一些战时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第六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 一、本章历史概况和学习重点: 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及其军队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执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不仅战场上失利,而且遭到举国反对。中国共产党由于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和策略方针,不仅打退了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是个非常复杂的政治集团,党内派系林立,争斗不休。但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各派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问题上,态度不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由主张妥协到实行片面和消极的抗战方针,以冯玉祥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则坚决一贯主张抗日,以李宗仁为代表的国民党桂系实力派则主张“焦土抗战”,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则实行“消极的守土抗日”,而以汪精卫为头子的亲日派则逐渐堕落为汉奸。国民党内各派对抗日问题上的这些分野,对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进程带来了一定影响,研究它对了解中国抗战全局有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的政策,说明中国还没有形成全面抗战;故“九·一八”事变不是全面抗战的起点;再考察“七·七”事变前后的情况,说明“七·七”事变只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而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立即作出全面抵抗的反应,故“七·七”事变也不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最后,本文得出结论:1937年8月14日蒋介石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才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即“八·一四”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