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利用理念化的认知模式(ICM)和事件域认知模式(ECM)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认知阐释,弥补了间接言语行为语用阐释的不足和缺憾。ICM和ECM运用知觉采集筛选的与角度、需要、目的等相一致的某一部分信息或要素信息代替整体事件域的工作原理,可以更好地突显信息的选择、处理和理解过程中的认知相关性,保障ICM和ECM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解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之一,最早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Fillmore在1982年出版的《框架语义学》中提出的。框架理论强调的是要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视角来确立认知框架从而认识新的事物。本文以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为例,尝试解读这首词所蕴含的认知框架,并以此来赏析其创作中的认知美,进而从认知框架这一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这一认知理论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指示语的认知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几乎任何一个人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句子都包含指示成分(Green,1989).指示是人们进行正常交际的必然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特殊的语言现象。Marmaridou(2000)在认知语言学经验观的框架内研究指示现象,指出指示作为一种语用范畴,与人类认知模式相对应.本文拟简单回顾指示语的研究,尝试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归并各种指示语.  相似文献   

4.
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5.
决策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决策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决策理论争论的一个热点。Kahneman和Tversky(1981)提出的"框架效应"体现了决策过程中问题表述对理性决策的干扰,描述了决策问题中因情景表述的改变而导致选择偏好改变的现象。认知风格作为一个重要的个体认知活动差异变量,对决策过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框架效应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该现象已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在回顾决策中框架效应的提出、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认知风格如何影响框架效应等几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拟人化认知方式使得温暖和能力成为消费者进行品牌知觉的基本维度。对于严重依赖直接消费体验评估主要特性的体验型产品而言,广告是人们形成品牌知觉、进行购买决策的必要信息来源,其有效性在营销中至关重要却又缺少深入探讨。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和目标框架效应,构建品牌知觉与目标框架影响购买意愿的分析框架,并以酒店预订为具体情景,借助实验法检验体验型产品广告信息有效性。结果表明:(1)体验型产品广告有效性存在目标框架效应,与规避性目标框架相比,获得性目标框架广告能激发更高购买意愿;(2)当广告目标框架与品牌知觉达成匹配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高;(3)认知流畅性在品牌知觉与目标框架效应交互影响购买意愿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4)论据强度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认知流畅性体验,进而正向影响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7.
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以十九大报告中的习语翻译为例,阐述该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英汉民族基于各自的文化差异,形成相同或不同的认知框架。框架理论关照下的"语义"和"文化"因素在习语的理解及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认知框架相同、认知框架不同和认知框架缺失这三种情况出发,探讨习语翻译策略,以期对习语翻译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语言学阵营中,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的提出影响深远。凸显原则是认知语言学用来解释语言构造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拟以ECM为理论框架,凸显原则为导向,来全面分析汉语歇后语,解读其认知机制和语言学功能。  相似文献   

9.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四种知识(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和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总计有30个具体类别。新的分类学,主要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所构成的二维矩阵中每一种具体结合为教师利用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语言学阵营中,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视。时间型歇后语为歇后语中以时间来隐喻世事人情的一种特殊歇后语。通过ECM的理论框架,能全面地分析时间型歇后语。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区分,女性用语主要产生于平安时代,后受到女性文学的影响而逐渐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日本男女的社会地位日趋平等,女性用语亦出现了衰退现象。但当前,男女语言的表达习惯仍有不小差别。女性用语在用词和语言表达形式上有别于男性用语和一般用语,其特点是含蓄、委婉、优雅。该文将对女性用语的历史变迁以及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称谓体系由于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称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汉英亲属称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宗族、血亲和姻亲、老幼尊卑、父系母系和泛化等方面,而汉英社会称谓主要比较通称、职务称谓、姓名称谓、人称称谓和零称谓几个方面。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术语在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术语有科技术语和社会科学术语之分。本文着重关注社会科学术语,因此,本文文中如不特别说明,提到术语一般指的都是科学技术术语。在双语词典中,包含社会科学术语是必要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尝试找到较好的社会科学术语的翻译方法以便于帮助词典用户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是德国语言学家赫尔曼·保罗首先提出来的,引起词语感情色彩变化的有客体世界、主体世界、语言世界三方面的原因.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丰富多彩,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有些褒义词以及中性词,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二、有些贬义词以及中性词,逐渐演变为褒义词.三、有些褒义词以及贬义词缓慢成为中性词.四、有的词语正处于两种感情色彩的反复出现难以确定的阶段.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是在渐进中完成的,中间往往有一个较长的不同色彩的交叉时期.掌握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情况,才能避免词语运用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经济术语是经济文献的核心和灵魂。经济术语规范化是经济文献翻译的前提。本文列举了经济文献翻译中术语译名和普通词汇的不规范的现象,从经济术语翻译和经济文献中普通词汇的专业化翻译方面对经济文献的翻译规范化问题作了探讨,认为经济文献翻译规范化的核心是统一经济专业术语翻译和普通词汇的专业化翻译。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相关联的术语可以分成强消极、消极、中性、积极、强积极五类。重点讨论了以“障碍”为代表的消极术语与中性术语之间的细微差异,以“正常”为例,详细论述了在积极术语反衬作用下,中性术语所蒙受的消极色彩。指出了我国大陆特殊教育界对专业术语与大众术语之间的差异没有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把消极术语、积极术语混同于中性术语的现象。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使用术语的原则。特殊教育专业术语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反映对残疾人认识不断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布朗和吉尔曼的“权势”和“同等”理论角度讨论美国英语和当代汉语称谓在第二人称代词和社会称谓上的差异。汉语的称谓系统也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权势”比“同等”的分量重,“权势”中地位和年龄都不可跨越。美语中“同等”已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权势”因素中地位比年龄更重要。与美语的社会称谓相比,汉语的社会称谓特点是借用亲属称谓,缺乏通用称谓。  相似文献   

18.
拟亲属称谓语是汉语称谓语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它存在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存在的形式,以便更好地、恰当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拟亲属称谓语,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辞书名物条目容易出现偏差,与名物条目材料不足有关。《辞源》名物条目中或义项缺失、或释义不当、或例证滞后等疏误均与此相关。名物本身有着阶层之分,而古今辞书编纂有重书面语轻口语,重文人作品轻民间创作的偏向,导致涉及下层百姓的名物在辞书中出现一些问题。敦煌文献特别是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百姓生活。文献中大量的名物词,对大型辞书名物条目的编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鉴于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学术交流日趋频繁,但两岸土木工程专业术语目前仍存在易混淆不清的问题(例如脚手架在台湾地区是鹰架),因此两岸在土木工程专业用语的术语差异性有必要进一步确认与整合。研究共查阅3 273笔两岸土木工程不同专业领域(包含土木、测量、交通、环境、岩土、结构及水利工程等)的术语资料,针对大土木及不同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差异性进行对照,并对专业术语容易混淆的程度给予评分。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土木的环境下,具有混淆程度的专业术语占27%,显示两岸土木工程人员在大土木的沟通上约有1/4的专业术语可能会被混淆或误解。此外,在上述的27%中,交通工程专业术语就占了19%,较其它专业领域占约8%左右要多,显示交通工程专业术语最容易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