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20,(4):66-73
赵辛楣的底色是个"政治家",但他天性良善,重感情,是个可信赖的朋友。对其人生故事的重建与深入理解,是《围城》叙述匠心及其艺术成就的另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9,(5):91-96
周家叫方鸿渐相亲是为了攀上张家,为自身利益打算,而方鸿渐拒绝这门亲事只是不中意张小姐这个女孩子。对《围城》叙述作一时一地之字面解读导致学界不能真正理解相亲的真相与方鸿渐的真性情(标劲),也就无从领略《围城》独特而高超的叙述匠心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写在人生边上》疏证汪少华《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1941年12月开明书店初版,1983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出版,199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钱先生早年所写的这本散文集虽然不足三万字,但是,“涵盖《围城》的人生探索,贯串...  相似文献   

4.
《围城》的意蕴,大半来自方鸿渐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方鸿渐,成为解读《围城》和钱钟书的关键。论文一方面对方鸿渐的精神内质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自然深入钱钟书的“喜剧”小说叙述,抵达其所深藏的“悲剧”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论文意在探究,钱钟书在方鸿渐形象中所寄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使钱钟书本人,与其笔下的方鸿渐,形成某种有趣的“互文”关系;二者相互阐释,共同显示着钱钟书独特的人生情态:自由的秉性,和对人生社会的悲观。  相似文献   

5.
《围城》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困境,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同时通过困境中积极适应社会之人的人生展示,给处于"围城"困境中的人指明出路,那就是积极乐观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6.
《围城》的书名本身就是比喻;《围城》中充满了比喻,就像山坡开满了鲜花。《围城》通过比喻来描绘士林世相,揭示人生忧欢,引发沧桑慨叹。比喻之于《围城》,正如眼睛之于龙、领带之于西装、硕果之于青枝、金苹果之于银盘餐具,有点睛添花之功,出神显韵之效,漾情溢趣之用,增厚加深之妙。研究《围城》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而研究《围城》的比喻,又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的学者视野。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学者小说家,《围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唯一的一部学者小说。离开了这两个前提,是难以真正深得《围城》比喻的堂奥的。  相似文献   

7.
《围城》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自它诞生以来 ,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强烈关注 ,“围城”在今天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 ,而对《围城》这部小说的主题意蕴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钱钟书先生的另两部学术巨著———《管锥编》和《谈艺录》里借来两个语词对“围城”进行拆解 ,试图说明《围城》揭示的是人类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生存困境 :城外的人急切地盼望 ,以求达到“企慕”的圆满 ;城内的人在期待以后而又产生失望、怨望 ,在痛苦中重新驰骋他们的期望———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无尽期的追求、奋斗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田国丽 《考试周刊》2013,(43):28-29
《围城》中的围城是自我筑就的壁垒,还是内心世界的围困。钱钟书的这部《围城》,似乎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但这颠沛流离的"闹剧"的历程之后,我们还能笑出来吗?本文从方鸿渐的婚姻、事业、人生三个方面探讨方鸿渐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围城"围"与"困"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其代表作《围城》被称为“新儒林外史”,也被称为“学者小说”,可见《围城》的文学价值是举足轻重的,是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的。《围城》不仅仅显示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待人生,同时也显示给我们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须使用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中的方鸿渐一直是研究者们钟情的对象,他是生命围城中的困兽,努力突围却以失败告终。然而,纵观《围城》,方鸿渐极高的语言才能倒是为他的灰色人生抹上了些许亮色,这些言语时而诙谐幽默,时而睿智精妙,时而柔情温婉,时而尖酸刻薄,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内涵。  相似文献   

11.
魏垂忠 《江苏教育》2012,(Z1):12-13
作品简介:《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抗日战争之外,他们都留学归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神奇,从婚姻是围城到人生是围城,主角方鸿渐不断渴望跳出围城,但是却又落入另一个围城,描绘了人生与现实世界的斗争和束缚。  相似文献   

12.
《悲痛的往事》是《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作品以第三人称选择性的全知叙述角度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辛尼科太太试图逃离冰冷的婚姻和死寂般的家庭生活,但却惨遭失败并走向死亡的故事。本文将结合尼采悲剧理论中对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阐释,分三个部分解释小说中的辛尼科太太人生悲剧的本质,以此揭示了其在死亡的痛苦中燃起的对生命意志能够永垂不朽的狂喜,不仅表达了乔伊斯的悲剧人生观,而且赋予了小说丰富的悲剧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茨威格的作品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对女性心理的剖析深刻、细腻、真实。他的中短篇小说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更是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茨威格对故事中的女性总是充满了爱和同情,充满了宽容和理解。对于女性的一些超乎常情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行动,他做出了最好的辩护和解释。而这一点在他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显得尤为明显--故事以C太太,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当局者的视角呈现了整个故事脉络。在她的叙述中,充溢着感情激烈的心理活动,推动叙事向前发展。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参照,从"话语层面"对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进行评析,分析小说中的话语权威与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色彩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文化内涵的色彩词在小说《围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基本色彩词"红"为例,通过对自建的《围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其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色彩词蕴涵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反讽及其限制——论《围城》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伦理主要追问叙述行为的正当性与叙述话语的合法性。《围城》的立场是反讽。从叙述话语看,反讽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而且还体现在谋篇布局、性格塑造上。从叙述行为看,反讽一方面与讽刺、怀疑、伪装、预言相区分,另一方面对其自身也有限制。这种区分与限制既是《围城》叙事的正当性之所在,也是形成《围城》话语悲剧性反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武故事》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旧称班固所作,一般认为作者是两汉时期的民间文人。《隋志》、两《唐志》和《宋志》皆著录在史部故事类,至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归于子部小说类异闻之属,其小说身份才真正建立起来。《汉武故事》以汉武帝为故事主线,叙述了其一生由求仙到悔悟的人生经历,兼及汉武帝时的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不论是形象鲜明的人物塑造,还是亦真亦幻的故事叙述,都展现了其作为小说的独具特色的文学魅力,其故事成为后世文学的素材来源,并影响了唐传奇和明清神怪小说奇幻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情与关爱"。课文以布娃娃"咪咪乔"为线索,叙述了"我"、女儿、交警对"咪咪乔"的不同态度和彼此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的结果是:交警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感动了我,使我从心里真正接纳了"咪咪乔"。  相似文献   

18.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它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点说,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围城》显示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小说原来也是可以这样写的,小说家的高境界中也有这样一种。可以说,《围城》的魅力是双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现出来,一是作家展现了自身。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情与关爱".课文以布娃娃"咪咪乔"为线索,叙述了"我"、女儿、交警对"咪咪乔"的不同态度和彼此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的结果是:交警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感动了我,使我从心里真正接纳了"咪咪乔".  相似文献   

20.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自由"是陆焉识的终极追求,他不断进行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的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