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当今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发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必然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其精髓,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要素,也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湖北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和传承荆楚文化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滋养。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文化认同与文化)中突相生相伴,文化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文化认同危机,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了困境与挑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视角思考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历史根系”之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契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践中,要汲取朱子文化的营养,普及推广朱子文化,推动朱子文化生活化大众化;引导大学生深入研习朱子文化,把学习朱子文化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在传承、创新、转化朱子文化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之源,两者的关系决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细处、落到小处、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文化与价值观天然地具有紧密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本质体现。文化认同能够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方法指导。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有:从文化的视角,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彰显着中国特色。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超越与升华。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既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又指导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价值指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展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本质三者之间的互通共融,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人本性,具有深厚的中国底蕴、独特的中国风格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开放性、大众性,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鲜明旗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之基与力量之源。发扬红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下,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传承发展问题,就是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践行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和最新体现。换言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传承与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尺。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探析了当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的路径,并提出基于传统文化视角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网络化激发了民族文化意识与多元文化及价值的竞争。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4.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所指的"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坚守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因此,应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用红色革命文化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定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软实力。高校文化建设应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视角下,明确文化建设目标,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新旧媒体结合起来,并完善管理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2014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某委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其精髓,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 )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广大青年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6,(2):51-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之相生相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体的对策是建设好队伍和平台,创新弘扬的模式等,以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倡导和践行。  相似文献   

19.
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极具中国特色。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法。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内容、目标追求等,同时概述了革命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分析了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作用;从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传播途径、体制保障等方面,总结出以革命文化为动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使大学生成为民族振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