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TRIZ理论构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开设的机械设计课程主要涉及产品详细设计阶段的内容与方法,对产品创新实现规律涉及甚少,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提出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引入到机械设计课程体系中,构建了面向机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特别是概念设计阶段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鄂 《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20-122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院校面向机类、近机类工科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在论述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对象,构建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面向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研究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分析其强化力学、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三种能力的途径,以及突出施工机械、创新设计、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四项特色的方法.同时提出了实施该方案需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建设国家特色专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波  张建中 《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81-182,116
文章提出了"机械设计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同时探索了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能力",即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中心,培养学生产品创新能力、计算机设计能力,进行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绩。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了“机械设计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同时探索了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能力”,即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中心,培养学生产品创新能力、计算机设计能力,进行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绩.  相似文献   

6.
运用"逆向设计"理论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在确定岗位职业群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岗位能力技能标准、支撑课程体系和岗位能力考核目标,同时以实证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7.
雷诗梅 《考试周刊》2009,(45):76-77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构建针对行业特点进行分析,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文章从职业岗位对实用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出发,结合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体系建设的实践,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逆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把训练学生基本操作能力、提升专业综合素质作为教学重点,以产出为导向,以行业特色为亮点,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三层次—九模块—五结合"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各实验层次、实验模块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实验基础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点,从重构课程体系、融合交叉学科、改革教学内容和升级实践平台4个方面,构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为其他院校构建符合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新教学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世纪之初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提升层次、拓宽专业、提高素质、面向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在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同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实验、课后作业和考试评价均为课堂讲授内容服务;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培养机械工程学科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机械工程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校机械工程教育实际情况,对影响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教学质量和教…  相似文献   

11.
《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进一步推进机械类专业设计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两门课程合并为《机械原理及设计》,同时对该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提出将创新设计融入课程设计的思想,以机械产品的系统设计为目标编排课程设计内容,对总体方案及其结果进行创新设计,时间上采取先分散后集中的形式,并辅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此项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工程设计的整体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在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和实施过程。通过"实践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革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构建机械创新实践平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开展科研训练,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引导式"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学习与创造互为交融、发展成为整合式工程设计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机械设计工程师的综合品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项目导入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兵 《职业技术教育》2002,23(22):39-41
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引入项目导入教学法,将机械设计基础与装配技术进行复合,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是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和高职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本文论述了项目导入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指大学生成功就业与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品质。可雇佣性只有融入课程,才有可能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参考瓦伦、约克和奈特的可雇佣性融入课程的设计方法,结合我国大学课程设计现实,提出三个层面的课程设计方式,分别是: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可雇佣性技能嵌入核心课程、基于可雇佣性教学的课程实施方案设计。运用这些设计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所设计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与教学方案尽可能保持一致性,二是充分考虑专业属性与市场需求,三是提防课程设计"学生工作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零散、系统设计思想淡化等问题,采取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课程设计为机器认知、机器工作能力分析和机器设计3个典型项目,3个项目内容逐层递进,又相互独立,以此实现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成人学生对网站设计与开发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既熟悉网站开发专业知识又掌握开发流程的复合型人才。以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成人教育为例,通过分析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利弊,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制定出课程内容比例、教学手段运用、教材配备和评价体系四项改革策略,以便为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育德、知、行、思全面发展的高级营销人才,而传统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各环节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针对这一痛点,以"广告策划与管理"课程为例,基于OBE教育理念提出了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和校企合作双维度融合的OCIA教学路径设计.该教学路径设计包括四维度教学目标的设定,...  相似文献   

18.
孟丽娟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1):44-45,57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一线工作需要的英语实用能力。任务型教学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业导向基于任务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任务活动实现语言教学的形式与意义的高效有机融合,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对于机械产品制造业愈发重要。机械产品造型设计应加入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在阐述该课程在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中重要性、必要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课程的性质、开设时间、开设学时、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等。应从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实施小班化教学等方面着手,促进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融入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明确"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设计主要目的,以及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对象的前提下,提出了以油层划分与对比为基础,以编制构造图、油田地质剖面图、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小层平面图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方案。指出了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改进课程设计的设想以及实施方案、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表明,课程设计不仅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将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油田具体工作,加深学生对油田地质研究工作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工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