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人张伯行,为政清廉正直,被百姓尊为“清官”,他所写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虽云交际之常,廉操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八个“-”字,将张公清正廉洁赫然纸上。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板在一幅画上曾题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其“-”字用得如数家珍,读来十分亲切。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江上有一渔船,即令身旁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字”赋诗。纪晓岚略思片刻便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饰一仰一顿…  相似文献   

2.
“半”字诗     
明代诗人梅鼎祚写过一道“半”字诗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人杜牧曾作一谜语联: 半边林靠半坡地.一条牛同一誊文。(谜底是杜、牧二字)  相似文献   

4.
“半”字辨     
《暮江吟》(统编教材六年制十一册)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人教参将之理解为“江水有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色的”。并指出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了,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了,所以半江碧绿,半江红(映着鲜红的残阳)。在此将“半”字理  相似文献   

5.
经常看到有人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春天来临,一夜之间,春风催放了梨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岑参的这两句诗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在西北边塞地区,一夜大雪之后,大地银妆素裹。看那远远近近的树林,雪花凝结在上面,就像  相似文献   

6.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七件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以其入诗,读来别有一番情趣。最早以这‘开门七件事’入诗的,见于元代杂剧,在《百花亭》第一折中,有如下一首诗: 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明代有名的才子唐伯虎,曾写过一首题为《除夕口占》的诗,劈头便用了这七个字:  相似文献   

7.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半”是个特殊的数词。通常有下列五种用法。一、用在名词前边,必须有个量词伴随在一起。如:“半杯茶”就不能说“半茶”。“半斤肉”也不能说“半肉”。二、用在名词前边,跟上量词,有时候确指一半,有时候只表示一部分。如:“这本书半价出售。”“我们家里每天要吃半斤油。”例句中,“半”只表示一半的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不确指一半而仅指某一部分了。如:“这个苹果半边红了。”“炉火映红了半面天。”  相似文献   

9.
汉字中有一类字,能够表示数目,但不能称为数字,如"独""双""比""偶""对""半"等,"半"就是其中一个很有趣味的字。平淡无奇的"半"字,一写入诗中,就会产生异乎寻常的韵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  相似文献   

10.
1959年庐山会议初期,毛泽东把他的新诗《七律·到韶山》向当时的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与毛泽东交往颇多,且对诗词有一定研究。他对毛泽东说:"第一句‘别梦依稀哭逝川'应改半个字,可改为‘别梦依稀咒逝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上有不少关于“一字师”的佳话,但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些关于“半字师”的故事。清代有个学者名叫龚炜。有一天,他看到一首咏菊诗,其中有两句是:“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他很喜欢这富有意境的两句诗,然而又觉得后一句中的“别”字太生硬。于是他反复吟咏、再三推敲,忽然茅塞顿开,提起笔来,把“别”字的右偏旁勾  相似文献   

12.
东海闺秀《咏蓝菊》诗云:为爱南山青翠色,东风别染一枝花,清代诗人龚炜认为,诗中别字太硬,应去侧刀。这两句诗就变成了为爱南山青翠色,东风另染一枝花,虽改动了半个字,却锦上添  相似文献   

13.
辞书上说,“半”字有四解:一为二分之一,如:年过半百;二为在……中间,如:半途而废;三为比喻很少。如:一星半点;四为不完全,如:半新的楼房。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以上四种解释,远不能涵盖“半”字的意蕴。明代诗人梅鼎祚有首《水乡》诗云: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这其中八个“半”字,把一幅半隐半现的水乡图描绘得维妙维肖。你说,  相似文献   

14.
辞书上说,“半”字有解:为二分之一,如:年已半百;二为极言其少,如:不值半文钱;三为不完全,如:半旧的房屋;四为犹言中,如:夜半,半路。然而和实际运用中,以上四种解释,远不能涵盖“半”字的意蕴。明代诗人梅鼎祚有首《水乡》诗云: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相似文献   

15.
汉字中有一类字,能够表示数目,但不能称为数字,如“独”“双”“比”“偶”“对”“半”,其中“半”就是一个很有趣味的字。“半”字大量出现在熟语中,有着简洁精辟、形象鲜明的特点,不过大多含贬义。成语如:半信半疑、半推半就、半生半熟、半明不暗、半新不旧、半死不活、一知半解、一鳞半爪、事倍功半、行百里者半九十等。惯用语如:半边人(寡妇)、半瓶醋(对某种知识技能只知道皮毛的人)、半彪子(不通事理、粗鲁莽撞的人)等。歇后语如:半个铜钱———不成方圆,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半天云里踩钢丝———提心吊胆等。诗人们对…  相似文献   

1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这里的“偷”,当然不是指娄阿鼠之流钻穴扒窃的恶行,而是说学子们在“熟读”前人精作之后,或赏其词,或爱其意,或醉其情,久而久之,待自己下笔时,便有意无意将别人的名言佳句化为己有了。“生吞活剥”是“偷”诗最拙劣的形式之一,个中高手当数唐朝“三只手”张怀庆。据《大唐新语》载:李义府有诗云:“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大凡优秀的诗人都非常重视字句的锤炼,不肯在有限的字数里出现“浪费”,于是就有了贾岛、王安石、欧阳修等“炼字”、“炼句”的佳话。还有一些诗文,借俗语拙辞入诗,率兴而为,“俗”声夺人,然后于末一二句奇峰突起,起死回生,构思精巧新奇,不仅可以弥补语言上的不足,甚至可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据说明代徐渭的一首题画诗(画名《柳亭送别图》),构思命意既巧又绝: 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 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 纵然碧丝千万条,哪得绾得  相似文献   

18.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救。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雪夜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语言非常丰富,往往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意思就迥然不同。因此,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在写作时特别注重文字的推敲。同时,他们对别人的意见也很看重,哪怕只有点滴的修改,也尊称为“一字师”。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颔联二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向当时的名诗人郑谷请教。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并说明修改的理由:“数枝开”好像已经花满枝头,如何称得上“早梅”?而“一枝开”则是众花未放,独开一枝,方见其“早”。齐己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称郑谷为“一字师”。后  相似文献   

20.
文史大师郭沫若曾经说过:“三步之内有芳草,一字之改可谓师。”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古代诗词要求文字特别精炼,诗人往往数易其稿,可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代文人虚心求教、精心推敲,留下了不少关于“一字师”和“半字师”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