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人口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抗震设防压力越来越大,提高城市抗震防灾能力是摆在各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以无锡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关注的一些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抗震防灾规划在快速城市化和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主要结合在发生地震时人们在校园内避难行为的心理特征,提出防灾校园的概念,并以某大学为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该大学所拥有的基础设施设备、教职工和学生的分布状况以及如何选择最佳避难路径等几个方面对高校校园抗震防灾性规划的空间格局进行主要研究,从而为建设和谐安全的防灾性高校校园提出规划改造的建议与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施溪溪 《内江科技》2012,(4):165-166
城市的目标不仅应有高度发展和完善的经济以及高效、舒适、便捷、优美的城市环境,而且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该更加强调城市防灾及安全性规划。强烈地震一旦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其邻近地区,将会造成巨大灾难。组织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减轻这种地震灾难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从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地震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影响两方面来说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意义,并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全面建设数字城市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使数字化城市建设结果有效、持久在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和科技的和谐发展,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因此GIS技术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充分、有效、科学使用GIS技术可以使数字化城市建设进度更快、建设效果更理想、建设规划更科学.着重介绍GIS技术的发展方向和GIS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5.
胡晓东 《内江科技》2009,30(6):73-73
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灾害形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由于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本文综合性地阐述了GI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对GIS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介绍了充分借助先进的Web技术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区域水资源管理功能与辅助决策功能于一体的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主要功能和实现方式等,从而实现了水资源管理功能与辅助决策功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GIS技术和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结合空气质量信息化的需求,分析了空气质量数据监测和预报现状,设计和实现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该系统根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视化显示,实现对空气质量的预报,有助于环境管理部门对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和决策,进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8.
阜新全境约1036平方公里,风能资源蕴藏丰富,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做很多技术方面的工作,研究阜新市全境风能资源分布特点,建立完整的详细的基础数据库和技术应用平台,基于GIS强大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绘出阜新全境精细化的风能资源分布图,这给阜新的风能资源利用与发展、规划与决策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本文基于GIS技术展开阜新市风能资源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9.
“建筑工程抵御大地震灾害综合应用技术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具体承担。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大地震下建筑工程抗倒塌关键技术、震损建筑的抗震鉴定加固关键技术、建筑抗震前沿理论与技术、抗震技术集成和示范,切实提高我国建设工程领域抗震防灾的水平,完善我国建筑安全设计的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我国震损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加固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0.
陈昊  湛燕 《大众科技》2010,(6):77-78,71
配电网网架规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组合优化工程,依靠传统方法和人工经验往往无法满足规划需要。利用建立在电力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对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智能分析,借助数学模型和启发式算法实现了对配电网网架规划方案优化选择的辅助决策。通过嵌入式GIS组件实现可视化交互式决策。应用决策树技术使系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电力管理系统的智能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重建规划的前瞻性: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布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大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后恢复重建带来多种困难。认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特征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很显然,山区承载力具有国家性。重建工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在重建规划指导下,逐步实现山区人口合理布局的调整,慎重对待迁建问题,要继续深化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开展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形成机理、防治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景观生态恢复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甜甜 《大众科技》2012,(6):112-11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地震极重灾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与青藏高原东缘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因此,对极重灾区生态受损状况和震后生态恢复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促进当地受损生态系统的科学合理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RS和GIS技术对极重灾区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度进行统计,通过植被覆盖度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变化的反映,掌握极重灾区的景观特征和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牛方曲  高晓路  季珏 《资源科学》2012,34(2):359-366
基于中国县级尺度房屋结构、人口数据库、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研究建立了中国区域中长期房屋震灾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对中国各区域未来可能的震灾房屋破坏情况的损失评估,基于此实现对灾害损失的各种统计与GIS可视化表达功能。利用该评估系统,决策人员可直观的把握各区域的房屋震灾可能的损失情况,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和灾后应急机制提供可靠依据。由于采用了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便于不同的用户远程访问,促进了研究成果到应用的转化和应用普及。该系统的构建为研究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简介了湖州台风服务系统的资料整编及查询检索过程,各模块的结构及原理和链接关系.提供了详细的检索方法,基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本系统以资料套用的方式将全国的台风资料与影响浙江和湖州市的台风资料有机地互相引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既可以及时了解分析全国乃至西太平洋、南海台风的活动情况.以便及时掌握台风可能对浙江、湖州的侵害。又可在需要查询台风可能对湖州带来的灾害时,直接进行沏州台风模块的检索.进行历史资料路径、风雨、影响时间、危害程度的对比,因此本系统资料翔实、项目齐全、模块分类清晰、链接查询方便。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子政务的重大自然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自然灾害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国家安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我国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自然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现况,提出了建设基于电子政务的重大自然灾害信息系统的构思。通过建设该系统,实现重大自然灾害信息管理与我国电子政务结合,以支持重大自然灾害防治流程,提高灾害防治效率。  相似文献   

16.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强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2013,35(9):1884-18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宁娜  马金珠  张鹏  齐识  田黎明 《资源科学》2013,35(4):892-899
信息量法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滑坡点密度、地质构造缓冲区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7个评价因子,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文章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及信息量法的定量分析功能,对各类因子进行分级计算与信息量赋值,生成各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图层,并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结果表明,中度危险区以上的区域包含88.91%的泥石流.随着危险等级的增加,泥石流沟面积占危险等级面积比也随之增大.在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和极高度危险区内发生的泥石流面积分别占到各危险等级面积的21.21%、34.09%和46.00%,分析结果与实际灾害分布特征吻合较好.由此可见,信息量法与GIS技术结合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导致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是一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放眼全国,谋划未来,建议:深刻认识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对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的显著影响,提高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意识;将防御洪涝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动态修订相关规划,加快构建城市防御洪涝灾害的工程体系;多措并举,科学提升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冰冻圈灾害特征、影响及其学科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灾害包括陆地冰冻圈灾害、海洋冰冻圈灾害和大气冰冻圈灾害,冰冻圈灾害分布广泛,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巨大。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使冰冻圈及其影响地区消除贫困、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早期,冰冻圈灾害学主要以单灾种的致灾事件、灾害影响和防治研究为主,且多集中于雪崩、冰湖溃决和冰川泥石流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冰冻圈灾害学研究范畴扩大,冻土灾害、海冰灾害、冰凌灾害等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近10年,伴随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冰冻圈灾害学学科体系正在孕育发展,且在冰冻圈灾害风险、影响与适应方面进展显著。基于已有研究,文章详细阐述了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内涵,评述了冰冻圈灾害时空特征及其综合影响,进而提出了未来冰冻圈灾害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灾害保险商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文  崔鹏 《未来与发展》2007,28(3):51-54
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毁也日益增加。传统的灾害补偿方式已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发展灾害保险、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分散灾害风险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防灾减灾管理能力成为共识。本文提出灾害保险采取市场运作为主,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为辅的灾害保险商业化模式,分析了其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