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以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大众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为特征的教育活动。当前,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大媒体与社会机构的参与力度,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提高媒介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在新的时期,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介大军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并建设性地运用大众媒介资源,提升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媒介辨别能力,让学生充分使用媒介资源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和学业水平的培训。如今,媒介传播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金铁强 《文教资料》2015,(2):103-104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未来职业平台的广度和深度,而高中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形成专业兴趣与职业倾向的关键时期。本文针对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作了问卷调查,对学生中出现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职业理想缺失、职业能力低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相应的措施,相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张舒予 《中国教师》2010,(17):33-35
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渗透,传媒作为重要的社会场域对青少年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教育功能。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必须与时俱进,在媒介素养成为公民在21世纪必备的素质之一后,教育者要思考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传媒、利用传媒的能力,并且将传媒的教育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正面化。但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很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本期特约请多年从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舒予教授撰文阐释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5.
徐雯 《上海教育》2013,(20):36-37
如果说1999年的香港课程改革为传媒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比较灵活的发展空间,那2007年的新高中课程改革则为传媒教育如何进入不同的学习领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媒介素养教育,香港习惯称传媒教育。传媒教育主要为了提高学生对各种传媒的认识,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使用和分析大众传媒的资讯,希望学生对传媒资讯有鉴别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传媒教育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传媒的影响,了解传媒资讯隐含的含义,以及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的网民以大学生为主流人群,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正规的系统化教育途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传媒组织以及传媒人自身的媒介素养也是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传媒素养是当代信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如何合理利用媒介,驾驭媒介,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这一点对青少年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调查法,对陕西省青少年的传媒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从1236份有效问卷中发现,青少年接触的媒介类别呈现多样化趋势,网络已经成为最受他们欢迎的媒介,他们的媒介活动也日益多元化,但从整体上看,青少年存在媒介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开展传媒素养教育、制定传媒素养教育政策、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是提高青少年传媒素养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媒介信息时代大众面对媒介的机会日益频繁,青少年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厂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为了应对信息社会带给人类的挑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讨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目前,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的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给传媒技术带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变化,而为了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并适应形势——传媒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认识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媒介以及培养基本的媒介素养呢?国外成功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逐渐步入了一个媒介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媒介信息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成才方式。媒介素养教育是传媒大众化形势下必需的一种素质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如何认识网络时代的大众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媒介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个体素养和职业素养。良好的教师媒介素养对学生、教师、社会大有裨益。有利于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生活品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师的职业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品质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思想和职业方法,具有专业性、内隐性、整体性、渗透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强化认知、引导实践和促进反思是目前高职院校培育高职教师的职业人文素养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13.
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专业化教师的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强国的高度来看,拥有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措施。美、德、英等国家教师培养机构已变迁,我们在向西方学习时,要注意到其改革与变迁各自的“背景”。开展教师教育改革,“形”可散,而“神”要聚,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改革的价值取向。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在教师专业化中,“理解”应该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对两个专业的理解分为两种水平,即对执教学科的操作型与概念型理解和对教学的操作型与概念型理解。教师只有对教学的理解处于概念型水平,对执教学科的理解也处于概念型水平,才能自觉、有效地实施理解性教学。促进师范生对教学的深刻理解,不能完全由教育类课程独自承载。促进未来教师加深对执教学科与教学的理解是促进教师双专业化的有力环节。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者是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在应对媒介进行危机公关过程中能力如何?成为信息时代高校实现和谐发展的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话题.通过对来自全国高校90名中青年干部媒介认知中媒介功能、角色认知及日常的媒介接触,对记者角色的理解,对媒介和高校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包括危机初现时的信息管理,危机中媒介选择、网络运用、媒介策略在内的危机中媒介策略的问卷调查,并在了解高校管理者的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策略、提升信息时代高校管理者的素质结构和领导能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一种以教书育人为责任的特殊社会性职业。师德是教师的职业(执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和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正确理解,是对这种社会性行为的坚定而持久的内在信念,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要警惕两种错误做法:拔高"德"的尺度,过分要求教师"应然",使教师承受不应该且难以承受之重;或矮化"德"的水准,牵强教师顺应"实然",而使教师不能达到其特殊职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考察失地农民与媒介的关系,则必须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失地农民获取更多的非金融性资产;媒介可以缓解和调节失地农民在身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媒介素养水平与失地农民就业机会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媒介组织必须形成合力,提升失地农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失地农民理解与评价媒介的能力,提升失地农民参与媒介的水平,以解决其可持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与个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方面,电视节目主持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个性特色,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个人综合素质和人格的体现与浓缩,它与节目的质量与活力息息相关.通过主持人直观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包容更多更新的内容.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中介,在不同的栏目中表现自我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  相似文献   

18.
专业精神是当代校长的立校之本,也是引领师生不断走向高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了校长的专业精神,学校就有了思想,有了灵魂,也有了自己的文化根脉,学校就能够办出孩子们喜欢的教育。校长的专业精神可以理解为“三个力”,即职业理解力、职业专注力和职业创新力。这三种力是构成当代校长专业精神的基本素养,也是校长的职业追求和生命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一种良心活",这是普通教师对职业的日常性解读,这一解读的背后蕴含着特定的职业认同内涵和方式。通过对实地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本研究认为"良心活"蕴含着教师对职业特殊性的理解,如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教育过程的迟效性。并且,在实际的职业生活中,教师工作所凭借的"良心"又分为"权威主义良心"和"人道主义良心",由此形成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湖南益阳初中英语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适应新课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参与课改的意识不强;专业准备尚不充分;认识与行动不尽一致;教学研究能力较低。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或胜任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新课程研制的质量;2.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新课程;3.改善新课程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