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师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文章学研究室于1989年11月29日召开了第四次文章学研讨会。中文系副主任李银珠出席了会议。 室主任张寿康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出版、发表的有关文章学著作和论文30篇。就研究室四年来召开  相似文献   

2.
某大学办的杂志把朋友的一篇文章列入了“文章评改”一栏。这篇文章的确有缺点 ,评点人 (南方一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 )某些意见很正确 ,比如他指出的三处明显的疏忽 ,然而 ,评点人提的另外一些意见却叫人哭笑不得。比如说“文章的文体感不强 ,不象散文 ,也不象随笔 ,如果是散文 ,应该多些描写 ,如果是随笔 ,应该多些议论” ;再比如他说只能用“享受…感觉” ,不能用“寻求…感觉”等。这些看法其实是相当偏狭的 ,文章“不象散文 ,也不象随笔” ,可不可以是偏于散文的随笔 ,或偏于随笔的散文 ?散文与诗之间有散文诗或诗散文 ,它与随笔之间就不…  相似文献   

3.
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文章学研究室于1987年12月11日召开第二次文章学研讨会。院科研处李泱、中文系主任饶杰腾、副主任李银珠、《中学生文苑》负责人也出席了研讨会。 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章学研究室主任张寿康总结了自第一次研讨会(1986月1月)以来文章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研究室成员向会议提交了论文提纲并在会上简明介绍了各自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字学、文献学和中国散文发展史的角度 ,对文章理论观念内涵、外延及其创作实践中所呈现的复杂多变现象加以辨识 :一辨“文”即形色之美 ,“章”即音声之美 ,“文章”为“自然文章”、“政化文章”、“书辞文章”之总称 ;二辨书辞文章的“文”、“笔”、“古文”三种文体观念及体性之别 ,现代散文文体发源于“古文  相似文献   

5.
北师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文章学研究室,于90年11月9日召开了第五届年会。这次年会恰逢研究室成立五周年,得到院科研处及中文系的关注与支持。双方均派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研究室主任张寿康教授主持。他介绍了今年8月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第八届文章学研究会的情况,并小结了研究室五年来的工作。石家庄会议,张寿康教授被推举为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王凯符、孙移山两位副教授被选为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  相似文献   

6.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7.
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发掘了清代二十余家有关震川文章的评点,总结了归文的主要特点在于生活化、亲情化、小说化、平淡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了震川文章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文章对清代否定震川散文的一些主要论点作了分析,认为归有光是中国散文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杂文学”到“纯文学”、从古代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先驱、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假如以此标尺来加以衡量的话,恐怕对他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实用文章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大致可以分为“文章学体系研究”、“文章作品研究”、“文章学史研究”、“文章学教育研究”、“文章学应用研究”、“文章作者(学者)研究”等。迄今为止,‘‘文章作者(学)研究”还很不充分、成果也不多见。有鉴于此,文章从文章写作“高手”的基本涵义、重要价值、主要功用、基本类型、成长路线、成才规律、成功表现、培养方式等角度切入,进行粗略、简要的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一篇难得的议论性散文,主要有以下二点值得借鉴: 一、深刻的立意:千古文章“意”为高.本文不仅做到了立意的高,而且也做到了深。一般而言。很多考生都从规律、放弃角度来构思文章,而本文作者却从善意的反面来构思,这就高人一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体特征的角度探讨游记散文的教学策略。如何在文体特征的统摄下,践行彰显游记散文特点的教学实践?文章通过对《壶口瀑布》一文的实践探索,具体论述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以及如何在体现文体特征的前提下创新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文体特征鲜明,更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由我校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古代散文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9月23日至25日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古代散文的研究历程,充分肯定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学术成果。郭预衡、谭家健两位先生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涉及到古代散文的概念与界域、文体特征及分类、审美观与发展规律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各个方面。其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如不能以现代散文的概念看待古代散文,对先秦两汉宜宽,魏晋以后宜严;赋体之文的发展完全与散文同步,赋应当属于散文范畴;讲庸俗社会学不行,但是社会学不能不讲,个人对散文的发展可以起重要作用;“以文为戏”的文章比载道的文章更有美学兴味,而且这类文章贯穿于整个散文史。学者们就古代散文是否是“封闭性的结构(或系统)”和儒家对古代散文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论争。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有的论文如对桐城派和明人“山水趣尚”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关于古代散文研究的前瞻,会议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散文史不要千篇一律,可以写美文的散文  相似文献   

12.
从散文文类“质的规定性”入手,确定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即兼顾“这一类”与“这一篇”、行文之“形”与意脉之“神”。又从散文文类泛化、子类别难归类、“这一篇”特质突出等角度,指出散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择所面临的困难,进而探讨情境教学作为散文教学策略的适切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在近代思想界的价值已经得到公认。本文试图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其文学价值。指出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几个明显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散文特点的继承和变异。梁启超把中国古代“杂文学”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启迪了新文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对写作规律的认知和理解上,长期存在着不统一的状况,其分歧大都出于对“写作”范围理解的偏差上。写作是有阶段性的,从动态过程看,它可分成学习准备期,文章写作期,成型完善后才能形成文章(作品),这两个时期都有相对独立的规律,即学习写作的规律(学的规律),写作的规律(写的规律),本文试图对“学”和“写”的规律内涵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作好敎学工作,有些中学語文敎师感到自己需要閱讀和钻研一部分古今的好文章。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学生,准备升入高等学校文史科的高中毕业生,以及在职干部,也有类似的需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我們計划編輯一套文章选本,包括《古代散文选》上下册,《古代韵文选》一册,《現代散文选》上下册。現在先把《古代散文选》上册的目录(初稿)刊載在这里,征求意見。《古代散文选》上册包括从先秦到六朝的散文約八十篇(其中有少量的賦),按照作者和文章的时代先后編排。选定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們考虑到:(一)选文的面要尽可能广一点,文学、历史、哲学等各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和文章都要选一些;(二)多选久經博誦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文史学家。《文史通义》为其代表作。关于其中思想的研究论著颇多。有从史学角度、经学角度研究者。也有从文学角度切入者,也还有从文章学角度进行探讨者。文书档案作为文章的一部分。也是文章学或实用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少有从此角度予以透视者。现由章学诚《文史通义》来看,他应该是较早提出了“文书档案”这一术语者。一方面,章氏于《文史通义》中不仅提及了多种文书档案的种类。章氏还于许多文章中提及文书档案的工作内容。这些内容多属史志档案工作的范围。在《文史通义》中章氏明言史志档案有“实用”与“经世用”的功能、政教功能、凭籍作用。章氏关于文书档案的不少见解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单元整体设想 1.教学目标本单元共五篇文章。组成散文单元。它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不同的选材角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丰富多姿地反映了散文体裁的共同点——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初步地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逐步做到会读散文,理解散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学写这类散文。 2.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五篇散文的学习,弄懂什么是“形散”?什么是“神聚”?为什么要“形散神聚”?怎样做到“形散神聚”。使学生弄清,“形”指的是取材与剪裁,“神”指的是中心,是立意。“形”与“神”是紧密联系的。“形”是体现内容的珠宝、“神”是贯穿文章的红线、“形”由“神”穿成一串熠熠闪光的项链,光亮照人。除此之外,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是,作者多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本单元各篇均采用了这种手法,这一手法亦是本单  相似文献   

18.
文无定法,大体须有。学写散文,应从最基本的练起。 (一)由写“往事琐忆”起步,掌握构思回忆性散文的基本要领。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唐弢的《琐忆》,从中体会散文取材“散”、线索“明”、笔法“活”的特点,以及构思的一般规律。然后,努力追忆童年、少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撷  相似文献   

19.
任富强 《学语文》2004,(6):35-36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光祖先生说:“现在高中生进大学后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写散文、随笔还可以,文体比较规范的议论性文章(小论文)却写不好。”王教授的话决非空疏之言。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虽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作,但马氏的思路却并没有仅仅限止在“句读”之内,他在阐述古汉语语法现象和规律的同时,遵循了自古以来“为文之道”的传统,也阐述了修辞和章法的规律。这使得《马氏文通》超越了语言本体的研究,而在语法学。修辞学和文章学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作者系中文系讲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