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此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的:“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模仿。”  相似文献   

2.
传承与创新     
《中学理科》2009,(10):8-8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相似文献   

3.
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人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所说的“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相似文献   

4.
“不可”一词在文言文语段中使用较为常见.但许多译者不是把“不可”当作“不可以”理解.就是干脆不译.似乎文言文语段中“不可”一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不可”.这种做法实为不妥。其实.“不可”一词在文言文语段中除了用来表示否定语气外。还可理解为“不宜”、“不许”、“不能”、“不应”等.细细察之其含义还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5.
近日读报,见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对某作家一作品中“非要……”的句式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无论在“京片子”中还是在规范的中国语式中,正确的用法应是“非要……不可”,若结尾没有“不可”,则语义恰恰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援引了“我非要去广州不可”和“我非要去广州”两个句子为例作了对照说明,认为它们的语义正好相反。对此笔者颇有异议,故于此不揣浅陋谈点管见,以请教于方家。愚认为,“非要……不可”与“非要…”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就以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列举的两个句子来说,其表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乐趣     
古人有云“不可一日居无竹”,还有“不可一日食无肉”。我今已垂垂老矣,行动不便,目力不济,仍不自量力,可说是“不可一日读无书”。读书的习惯从小养成,再也改不掉了,回想起青少年时代的读书乐趣也真是多多。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都对“可说的”和“不可说的”之间的区分以及这种区分的哲学意义有清楚的认识,而且尤其关注“不可说的”。然而,学术界似乎更重视他们用“正的方法”说出来的“可说的”,而不太关注他们用“负的方法”说出来或没有说出来的“不可说的”,从而掩盖了他们的美学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本文采用一种比较研究的形式,力图突出维特根斯坦和冯友兰用“负的方法”暗示的“不可说的”美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独创与多元     
王纪铨 《新读写》2009,(9):41-41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性格怪诞,才华超群。他那非隶非楷,非古非今,虽不合规范,却别有韵味的“板桥体”书法,被人称之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的是“独创”,而不是“排他”。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以隶书参以行楷,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个人风格的“独创”,更是兼容并包的“多元”。而这两个方面,本身又是相辅相成、紧密关联的。  相似文献   

9.
非笑不可     
上小学时,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让我们用“……非……不可”造句。 第一位同学挠了半天脑袋,终于说出一句:“我今天非造一个句子不可。”老师差点儿笑破肚皮,学着他的样子挠挠脑袋,“嗯,马马虎虎。”  相似文献   

10.
《我的新朋友——电脑》写到“我”赞赏新朋友电脑时有这样的句子: ……这位新朋友真灵敏,马上显示出准确无误的答案,我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句中的“甭”,读b色ng,它是“不用”二字急读拼合的字,意思同于“不用”,这在民间口语中是十分常见的。 这类急读拼合字还有“叵”,读p6,“不可”连起来快读就形成这一读音,意思也同于“不可”。成语“居心叵测”,意思是存心险恶,不可推测。为什么有人会把“居心叵测”写成“居心巨测”呢?关键在于对“叵”字不理解。有人作了研究,认为“叵”是指事字,它实际上是把“可”字反过来写,反“可”即不可,…  相似文献   

11.
有一则幽默:一个江湖郎中给病人吃了一斤巴豆,第二天病人便死了。病人家属拖郎中去打官司。县官问:“你用药时看过医书吗?”郎中答:“正因为看了医书,才用了巴豆。”又问:“医书上怎么写的?”答:“写明‘巴豆不可轻用’。”县官再问:“叫你不要轻用,你为何用了一斤?”答:“不可轻用,就是说要重用,因此  相似文献   

1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以体现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对朗读的重视。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很大部分可以归功于朗读的运用。这里,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美点赏析童心纯真,不可许以美丽的谎言;童心至善,不可渗以成人的谲诈;童心惟美,不可蒙以世俗的尘埃。铁凝的《一千张糖纸》,犹如一帖清醒剂,令人深深感悟“童心不可欺”的真意。文章以伤感的语调叙述了这样的故事:两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儿,无拘无束地笑着,闹着,尽情挥洒着童年的天真和快乐。突然,表姑的一个许诺——一只虚无缥缈的“电动狗”扰乱了她们的度假生活,同时也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一种精神上的憧憬。“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乐”。这份喜出望外的财富和由此带来的快乐,使她们心甘情愿地抛弃了天真无邪的传统的儿童…  相似文献   

14.
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一个与鲁肃相对立之观点,那就是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而诸葛亮则为“汉室可兴”。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肃的预见是正确的,诸葛亮则反之。鲁肃的“汉室不可复兴”是要孙权鼎立江东,自立为王,成为一方割据之主;而诸葛亮的“汉室可兴”是要刘备统一天下,作为汉室的中兴皇帝。在这个汉室可兴与不可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也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多读多诵,是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报刊时,常常遇到词语“叠床架屋”的使用现象,现将所遇到的病例列举如下,使其在读者面前来一次集体曝光。1、岗下是一条沟,涌着竹柳杨榆、青枫梧桐的绿,深而不可叵测。(贾平凹《浮躁》)叵:不可。叵测:不可推测或不可测量。前面再加“不可”,就成了“不可不可测量”的意思了,显然重复。2、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当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做到三个“强化”。(《教师报》2002年7月24日)当务之急:当前所有应完成任务中最紧要急迫的事。可见,“当务之急”已含有“当前”之意,无须在前头再添加“当前”二字。…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了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读一遍文章不只是  相似文献   

18.
语言之间可能存在和实际存在的对等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矛盾,由此产生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如何对待翻译中的“不可译”,本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汉英互译中的“不可译”成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读法初探     
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说自晓其义也。”他十分强调“读”的重要性,认为熟读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只要诵读到十分精熟,定能达到“自晓其义”的目的。其实,熟练地诵读,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良好途径。把文章中的语句熟读成诵,“久远不忘”,以后自己提起笔来,就有了达意的基本词汇和语句。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学生读得少,因此,必须重视“读”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论语·泰伯》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历来有不同的断句和解释,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中重点词“民”的理解。下面略陈己见。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倡导民主,曾说这句话古人圈点句读错了,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人认为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都是“老百姓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