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传统渗透在语文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各个方面,但它并不是被动地反映和复制传统文化,而是以主体的自觉意识反作用于文化传统,实现文化的再创造与再建构,即按照它内在的文化要求去选择、传递传统文化,在文化的选择与传递中实现文化的整合、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现代广告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并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习俗、传统文学艺术、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广告都有着不解之缘。现代广告离不开传统文化,正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使得现代广告事业发展的更为迅速和强健。  相似文献   

3.
周楠 《宜春学院学报》2023,(4):14-18+10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持续性继承、发扬、转化与升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本领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能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百年历程与实践,探究其中展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神韵,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秉持的品格与心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广告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王义平现代广告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传统文化而言,它是一种多维的复杂的文化现象,以创造物的本质属性来分.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语言文化。传统文化语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熟语则是传统文化语言中的精华.它是和...  相似文献   

5.
随着声乐文化发展,开展传统声乐文化教学成为 提高声乐文化的重要手段。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科学融入, 离不开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开展传统声乐文化教学是声乐教 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条件。本文论述了传统文化融入声 乐教学的形态特征、艺术特征等,研究了传统文化融入声乐教 学的作用和意义,为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些建 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集体记忆,是独特的文化意识基因。高校作为国家、民族文脉历史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高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和天然的联系性,可着重围绕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校园、校史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活络传统文化交流机制,深化高校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探颐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芳芳 《教师》2023,(24):9-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和弘扬下去,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近些年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耦合。文章主要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更有利于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该课程教学资源,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学科教学需要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包括:依据学情特点和教材内容,积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氛围;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作业;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合理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方案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传统文化与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五方面,对传统文化与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材料来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首先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仅仅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是:学习和精通传统文化是必要准备;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甄别和评价是基本前提;坚持批判继承、融合创新是基本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是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唐韶源 《文教资料》2008,(26):147-149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感到传统文化在退化,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笔者运用美术教育这一文化载体,寻找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吻合点,从视觉认知、视觉表现、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验、拓展对传统文化接触面、挖掘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几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让传统文化真正植根于生活土壤,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地位;(二)刘少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三)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四)刘少奇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但学界对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特征及刘少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丰富的文化思想和优秀的教育资源为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厚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相融合,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是创新思政教育、提升思政课效果的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积极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亟待更广泛、深入地引入校园、引进课堂,在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与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高师院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需要加强传统文化阅读在高师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结合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方面可采用泛读与精读、背诵与讨论、精选与提炼的学习策略,从而为传统文化阅读在高师院校的开展提供新的思维框架和传播渠道,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迄今仍是刘少奇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对刘少奇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中传统文化作用、他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保护和弘扬等方面,在宽泛的“传统文化”概念内进行了探讨,揭示刘少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则处理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可贵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日本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已将成为一个"文化创造型国家"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方向。"传统与文化"教育被寄予了创建国际社会、日本社会、区域社会以及学校社会的重任。2008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新增了有关传统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传统与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展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传统与文化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内容组织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传统与文化"内容仅限于三年级有关区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单元与六年级的历史单元中,而且缺乏从传统文化在今天和未来的价值、传统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这两个视角来组织,这将是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各界已基本取得共识。在探寻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时,不少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竞相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何在?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传统文化,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古代文化。传统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生硬僵死的…  相似文献   

18.
1996年以来学术界对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主要成果在周恩来早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周恩来领导风格与传统文化、周恩来的外交理念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家世传统对周恩来的影响、周恩来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周恩来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今后,应在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内容,教师需要有对接渗透意识,结合学生生活展开文化融合设计,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学习相对接,创造崭新学习起点。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融合和对接,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发掘,组织一些文化特征鲜明的学习活动,适时引入古诗词、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历史故事等内容,能够开阔生本学习视角,形成崭新教学切点。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和使命,教师要自觉落实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主体精神是传统文化所内含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培育传统文化主体精神,实质上是促进国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自信。全球化为我国传统文化主体精神培育提供了物质支撑、文化资源和广阔视野等诸多机遇。只有充分把握这些良机,才能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有效应对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从而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