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军国 《新闻前哨》2003,(11):33-33
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它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为烘托或表现主题服务。而巧用背景不仅增加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而且还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能全面地把握和理解新闻事件和人物。 在新闻报道中,巧用背景非常重要。今年2月,有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关注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正因为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非事件性新闻往往不能像爆炸性很强的事件性新闻那样,一下子抓住读者,打动读者,如果处理不得法,它很容易不被读者关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非事件性新闻导语的写作,通过改善导语增强非事件性新闻的鲜活色彩显…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5.
“特工门事件”曾被美联社评为2005年的十大新闻事件。该事件对美国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新闻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使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新闻自由大幅退步,记的获罪与入狱,使得美国新闻界人士人人自危。我们应该从美国政界和新闻界对“特工门”的处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本尝试以“特工门事件”为样本,从新闻法、新闻管理体制、新闻自由体制和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分析美国的新闻法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尹平桂 《新闻三昧》2006,(11):50-51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这样解释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对立和相区别的新闻。它的常见形式有:解释性新闻、专题新闻、综合报道、述评、工作通讯、工作研究、人物通讯、记者来信、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它所报道的多为实际工作、社会问题。其事实具有渐进性、广泛性和常见性,其存在空间比较宽阔。与事件性新闻相比,作者对其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在客观报道的前提下有更多的开掘余地。在全球信息共享媒体竞争深入发展的当今,要获得独家的事件性新闻报道已经非常困难,而把非事件性新闻做大做深做出特色则成为媒体竞争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张登邑 《新闻世界》2014,(8):431-432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本文以《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评析该视听新闻作品,以期为以后该类新闻作品的采访编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如今,无论是省级、地市级的党报,还是各省市的行业报、企业报,大量的非事件性新闻占据了报纸的重要位置和版面。这些新闻稿件,多是介绍某一个单位或部门一个阶段的工作成就或经验,其时效性和时新性远远差于突发的事件性新闻,但它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客观需要。那么,如何写新、写活非事件性新闻呢?笔者认为,选好与时代主旋律要求相合拍的主题和角度,是进行所有非事件性  相似文献   

9.
席文举  薛洪 《传媒》2002,(4):27-28
“新闻活动”就是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发掘新闻事件社会效益的同时,利用新闻事件潜在所涉及的经济领域或经济事件,对某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以期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对该事件所涉及的经济效益进行挖掘,最终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现就报纸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如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叙事学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之国 《青年记者》2005,(10):31-33
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本也将沿袭这三个层次,以新闻事实为基点,对新闻叙事学的建构做一番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是阐明新闻事件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不仅要讲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过去和现在,还要预测事物的发展和未来;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还要报道涉及的地方;要报道当事人,而且还要报道相关的人物;要阐明新闻事件的背景,意义和影响;要有具体的情节和细节,而且更要用事件本身的典型人和典型实事说话,因此,深度报道具有更大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2.
非事件性新闻是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从体裁上说,典型报道、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等皆属此类。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要求较为宽松,但必须有合适的新闻由头,必须把握适当的报道时机。俗话说:馍不熟,气不圆。非事件性新闻与突发性事件新闻不一样,突发性事件新闻必须抢时效,而非事件性新闻则不一定要抢,有的甚至还要等一等,压一压,养一养,等事物…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理论分析,事件性新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离实际、生活、群众近。有人以为,深度报道和事件性新闻,二者难以兼顾。其实,深度报道也可以反映事件性新闻,是实现新闻作品叫好又叫座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禚法宝 《传媒》2003,(5):34-35
先进典型是指值得人们效仿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广泛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典型报道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标准的人物、经验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因、外因、过程和前途,通过新闻媒介传授给广大的受众。典型报道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色和优势,运用典型报道是我们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典型报道在我们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在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5.
非事件性新闻,即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貌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而不是仅仅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1998年,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蔡惠福主任对部分军区军兵种报纸所刊发的新闻稿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当年9月,各报所发的新闻稿件中,非事件性新闻平均占到了71.8%。今年3月,笔者对部分军区军兵种报纸的再一次统计结果表明,非事件性新闻比例有增无减,大约占到了73.1%。由此可见,非事件性新闻在军内报纸上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鉴于非事件性新闻在军队报纸中的主导地位,它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军队提高报纸质量的关键。增大非…  相似文献   

16.
映衬,即映照、衬托。通过外地新闻,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事件的异同点进行对比,使本土特征更为明显。新闻报道反映的大量事件,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在各种事件中,人的文化追求和水准推动着事件的发展,无形中又在指引受众人格的形成。在新闻事件中,特定的(地区性群  相似文献   

17.
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结构主义演说推动下,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研究范围限于叙事文艺作品,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小说。所谓叙事,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按新闻事件及其组合情况划分新闻不外乎三大类:事件性的、故事性的和状态性的。事件性:在某地刚发生的,有发生、发展和结局等一连串的完整过程的新闻。故事性:是多个单一事件近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组合而成的较大的、相对完整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事件性新闻在纵向的延展。状态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于伟 《青年记者》2004,(10):40-41
事件新闻是受众需求、新闻回归的必然。是媒介顺势而兴的产物。采编人员适应新形势、驾驭新情况.就要多“抓事件”。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国际社会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件,而新闻媒体在各种事件中无论是对民众还是政府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时代中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国际、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有着无比强烈的探知欲。而此时,基层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组织一个地方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民心的重要手段。同时,基层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不但能够有效管理新闻发言人的言行举止,还能控制各个地区甚至是偏远的基层地方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责任是负责真实地记录所见所闻的、具有新闻性的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则消息,只要记清楚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新闻五要素),如实地反映记者听看到的新事件,就算是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了。 然而现实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有时,信息(包括新闻背景资料)的提供者无意或出于某种动机或目的,展示给记者的只是新闻事件的一种貌似真实的表象,而隐蔽或剔除了其中的部分信息甚至是影响新闻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