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明显优势,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工作,对于推进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抓住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路径至关重要。在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工作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慕课、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的不断积累为高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在教育部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后,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势在必行。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通过课程建设目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具体阐述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情况,总结了课程建设在提升学生成绩、扩大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构想了未来的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3.
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势在必行。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课程设计原则、课程建设内容与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课程建设成效等方面具体阐述,旨在为医学及相关专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为课程改革积累宝贵的探索和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4.
该文阐述了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完善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提升实验教学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路径.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专业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图的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课程和线上实验课程的建设方式及建设案例,最后简要介绍了专业线上线下融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课程西部行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依托Canvas教学平台,分别从建设教学资源、搭建交流互动平台、设置测评考核和利用系统管理四方面阐述了中原工学院房屋建筑学课程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情况。为体现课程的“两性一度”,提升教学质量,本研究将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构建了贯通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保证了房屋建筑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与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为相关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应运而生,MOOC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使学习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公平。MOOC课程建设与运营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校课程团队通过建设“高分子化学”MOOC课程,为校内外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线上课程开设至今,参与线上学习总人数累计达13229人,线上学习的参与度高,线上课程资源中的讨论互动、作业测试等具有巩固线下学习的良好效果。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相应调整,更充分地从各方面考查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所得,有效探索和实践了MOOC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是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是对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维度的全面扩展和延伸。在信息技术全面渗透教学的新时代,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为教师提供便利,改进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拓展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目前,基于线上教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课程资源缺乏整体性且脱离实践、缺乏专业团队、监管机制不健全、评估体系不科学等问题,需要从加强课程资源实践性、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完善资源建设监管系统、健全评价体系等方面促进线上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线上教育模式的背景下,为同时解决线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线上MOOC教学模式的弊端,基于江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将MOOC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开展"线上-线下"信息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全方位改革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评价方法与实践教育环节,从广度与深度上全面提升校内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加学生获取资源的自由性,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辐射影响力,能为其他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精品在线开发课程“中外石油文化”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人文素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介绍了“中外石油文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资源建设,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课程评价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外石油文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总结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特色及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持续改进措施。实践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对人文素质课程质量有一定提升作用,可为选修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推进研究生“基因工程与遗传学”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组以课程思政目标为指导,探索出了“线下理论授课、线上微课程建设、线下线上互动讨论”的模式,针对专业知识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切实增强专业课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研学旅行课程线上资源的价值愈发显著。加强对研学旅行课程线上资源的研究,可以为高质量开发和利用线上资源提供理论指导,能有效助推我国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文章以边疆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为例,构建了“目标导向:确定线上资源开发目标”“广开渠道:开辟线上资源挖掘渠道”“深挖细选:挖掘和筛选线上资源”“分门别类:划分线上资源类型”“动态管理:建设线上资源库”的研学旅行课程线上资源开发路径,提出了基于特性利用资源,凸显线上资源的特殊价值;跨学科利用资源,发挥线上资源的整合作用;混合式利用资源,发挥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效应等研学旅行课程线上资源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大学英语线上教学尝试“开展线上直播教学+运用线上课程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管理”模式,即“1+2”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直播教学,比较有效地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通过线上课程平台,不断完善了课程建设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线上教学管理,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课程思政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线上教学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借助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契机,积极开展资源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为"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20 年初,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组织在线教育并保证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实质等效。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教学(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工程教育的理念,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在线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方案,制定课程预期教学目标,完善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评估线上教学的学习成果,回顾课程建设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验证了基于 OBE 的线上教学课程建设方案和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基本一致,达到“实质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和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职业教育气象观测课程的特点,重组、优化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授课与线上练习、课后线上复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配套建设了知识点全覆盖的教材体系、校内外互补和课内外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多门在线开放课程群等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创新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疫情影响下,线上课程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师生共同开展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广泛实践线上授课的过程。通过对线上课程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线上课程教学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后推进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较为全面、真实的统计数据。在线上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学困境所在,进一步分析困境的产生背景,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的建设遵循由点及线再到面的逻辑:“点上”突破,建设一门书法课程,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厘清思路,打开视野,积累经验;“线上”辐射,汲取书法课程建设中的经验,打造“春”“星”系列社团课程;“面上”铺展,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构筑结构化的“星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探讨了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Linux系统应用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过程。以该课程为例,课题组详述了在线开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并展示了建设成效,为同类线上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阐述相关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阐述了疫情防控期间"基础日语Ⅳ"线上课程建设实践,然后对疫情防控期间"基础日语Ⅳ"线上课程建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线上课程是近20年来由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它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但由于时空差异,师生之间出现了新的情感双向交流困境.通过分析线上课程特征及教学状况,指出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若干困境及由此造成的危害,提出完善线上课程制度建设、改进线上课程设计、强化教师情感渗透、充分利用情感双向交流机会及MR新技术等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