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是技术之基,技术是产业之源,而高校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发祥地,是产学研创新的源头活水。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继续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建立战略协同机制、建立资源协同机制、建立利益协同机制、建立管理协同机制、构建专利协作模式和建立网络协同模式等六个方面对高校产学研协同机制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内涵及运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就如何做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绩效评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术论文和专利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然偏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制度突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主体利益、外部支持、辅助组织三个层面,建议加强辅助性支持组织建设,成立专业性经纪组织,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4.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主体选择误区、模式选择偏差、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融合,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对接,开展多主体、多层次、跨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当今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是国家建设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模式是提升创新效率的重要环节。在分析美国、法国、日本及韩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汇聚优势,深化校企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法律政策体系,争创科技创新服务型政府,建立高度市场化的协同创新中介组织,着力培育协同创新文化等方式,可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探索。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倾注优势资源,并依托政府、科技服务中介组织等的全面支持,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方面的活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能,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活力,最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各类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多维度立体式发展、能力全面得到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着师资结构单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与地方企业发展对接不紧密以及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针对当前问题,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提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通过与企事业、科研单位共同合作,提高其办学层次;坚持课程改革,提升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全面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结果表明,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使多个主体之间共享信息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整体大于局部的协同效应。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比较,在分析不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保障机制、高校主体功能及内容与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建立高效、有力的保障机制。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应抓好政策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工作,以推动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要实现产学研之间有效协同创新,需要政府从组织管理、创新激励、风险控制、利益分配以及融资投入等方面构建起长效动态的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代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针对协同创新,较多采取静态的资源观点对其进行研究,动态能力理论强调培养特定的能力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需要,更适用于协同创新行为。结合当前现状,分析动态能力于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并针对高校动态能力的构成和内涵,提出高校动态能力的培养建议,能够促进高校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应用型大学目前主要的办学困境之一是没有体现出应用型特点,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节。通过构建RIS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产业对接机制分析框架模型,可为我国应用型高校与区域产业对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我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讨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多层次、多渠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途径。为地方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新形势下,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促使我国社会对当前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需求。文章以协同创新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对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研在国民社会发展发挥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总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经过管理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管理存在着整合力度不强、管理过程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体系,强化学科科研协同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和发展,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产学研合作的关系,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助于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高校科研人员难以持续创新、容易丢失技术控制权、不擅长直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校办产业和学校之间产权不清、事企不分等问题,引入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又可能使高校产生依赖性,影响自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基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该平台能够通过政策策动、市场拉动、技术推动等方式解决上述问题,并依靠组织保障、资源整合、考核评价、权益分配等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顺利进行,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组织模式,有利于流动和共享的人事管理制度等措施保障平台实现协同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确立、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难等是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机制,使得各合作方都能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其关注的是较好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地方法规和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从影响因素和调节因子的维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关系、产出和环境。调节因子包括:阶段、规模、组织级别和学科。分别从四因素角度提出有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实践建议:关注制度的灵活性、关注参与主体的诚实特征、关注协同创新成果的清晰度、关注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意识。构建的概念模型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用框架。实践建议将有助于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异质性组织之间建立富有成效的协同创新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和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尝试从促进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能力、营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对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一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