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前,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已渐渐融入高职英语教师的教案编写、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设计等环节。然而,高职英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仍存在课程育人理念认识不足、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足、思辨品质的培养不足的问题。高职英语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应该:强化课程育人理念,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深挖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科学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建设的热点主题,从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提出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专业课教学的人才培养需求,详细分析课程思政包含的几个主要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的审核,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思政元素进入课堂的实施以及思政效果的反思与追踪,形成一个闭环的思政回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对思政与课程思政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最后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两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4.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指专业教师将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政治立场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能力。课程思政能力包括课程思政理解能力、课程思政开发能力、课程思政组织能力、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能力。针对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政治素养、课程思政能力、专业课教学内容设计、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制度保障等困境,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需强化课程思政的师德修养,更新旅游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升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能力;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与激励机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以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在"固体物理"教学中贯穿思政教育元素,该文从思政教育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出发,从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与水平;制定科学的"固体物理"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找准思政教育在"固体物理"课堂的切入点,让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进入课堂;在教学评价中完善思政教育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在"固体物理"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并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胡永萍  苏欣 《教师》2023,(10):117-119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存在课时少、实验项目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作者认为在该课程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习实效性。为了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提出将课程思政融入翻转课堂,广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构建思政体系,分析课程思政与翻转课堂有机融合的实施策略,建构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期改善教学现状,实现育人目标,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并为其他课程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石端虎  杨峰  宋威 《大学教育》2023,(19):96-99
笔者在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架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确定了无损检测课程的德育目标和课程思政指标点,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了课程思政融入无损检测课程的教学实施路径,精选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提高了课程教学环节与育人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表明,笔者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环保与工程伦理理念,增强了学生创新和责任担当意识,厚植了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黄炎培“手脑并用”思想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理实互融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商业文化伦理课程为例,基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改进的课程思政理实互融模式的整体设计,可以通过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创设“双融”课堂、开展“三共”教学、实施多维评价等路径加以实现;并在机制、团队、平台、载体等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翻译专业文化类课程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本文采用问卷及访谈法,首先对翻译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的教育现状从六方面展开调查(思政意识现状;思政资源挖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作业及评价机制),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五种实施路径:对标《指南》修订课程,注重能力素养同步提升;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设计上前瞻,教学上渗透;课堂上引领,课堂外拓展;量化性评价,人文性激励。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思政主题教育课程创新,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实现了思政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与体验式学习的有机结合。本文围绕主题教育的意涵、体验式学习课程的结构特征展开讨论,从内容的选择、教学单元安排、课程实施、考核与评价以及安全等几方面对如何设计高职思政主题教育课程创新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葡萄酒品鉴技术课是高职酿酒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章结合葡萄酒品鉴技术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总体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政内容,科学设计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融入点,探索在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实施路径,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可为高职酿酒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思政教育功能,必须注重知识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实施、教学评价和效果等角度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政素养,为推进高职应用型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应紧紧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该文分析了该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有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为切入点,进行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设计实施和课外实践形式创新,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效果更佳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云课堂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然后从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思想确定、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分析、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基于云课堂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践行路径,最后阐述了基于云课堂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高校工科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服务意识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专业课为依托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无机材料现代测试方法课程中X射线衍射分析内容为例,依次从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思政元素挖掘思路、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为其它工科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营养配餐与膳食设计》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以“高血压患者膳食配餐设计”为示范,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思政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初探,并总结实施成效与改进措施。依托情境教学方法,在课堂活动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紧跟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翻转课堂以尊重儿童为主线,围绕教育情怀、道德修养、师德陶冶等思政元素展开课程模式改革,将思政元素渗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紧紧围绕“蒙台梭利思想内涵与教具操作”这两大领域的教学内容,挖掘其思政元素,确定思政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实现思想认知、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8.
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是新时代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新课题.以泰豪动漫职业学院英语教研组课程思政立体课堂建设的具体实践为例,剖析了当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从第一课堂"线上+线下"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以及优化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等方面阐述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立体课堂建设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冬梅 《教师》2023,(9):102-104
将新工科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使命。文章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电子电路课程为例,探索了新工科理念下课程教学中如何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文章说明了开展思政教学的必要性,重点从思政要点和案例设计、集体思政备课、紧密联系新工科理念等方面出发对思政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探索,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认为在新工科理念下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能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设计学及其研究方法”是设计学硕士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设计学及其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设计学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并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首先确定其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然后制订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计划;随后进行了以“田野考察法”一课为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包括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思政策略、设计教学实施流程、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四个环节;最后在初步实现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持续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