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这是因为掌握“互文”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现今仍存在着忽视“互文”教学的现象。看下面两例: <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 <2> “主人下马客在船。”(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  相似文献   

2.
在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上,教育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之争:一种是偏重于多读,以文言的词汇、语法知识为辅;另一种是以文言的词汇、语法知识为纲,以纲统读。而《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4期刊发的陈隆升老师的《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现代阐释》(以下简称“陈文”)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文言文“无标点”教学法。文章从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实践经验、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学理基础、文言文“无标点”教学视野中的文言文教材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陈老师在这三方面的论述有待商榷。商榷一:加标点的古书不…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5,(11B):7-7
徐卫东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由于一部分教师对《纲要》和《课标》理解上存在偏颇,致使文言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进入新的误区。一是内容上,摒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本身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字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究其实是教学要求偏高偏难,结果“欲速则不达”。对此,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90年修订本)对初中文言文教学降低了过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不对古汉语知识提出要求,降低了实词教学的要求,突出了以诵读为主的文言文教学。也就是读读背背,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能熟读或背诵就可以了。新《大纲》对初中一年级没有提任何要求,将原《大纲》(87年春季审定并实施)初中二年级要求“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改为“阅读文言课文,能了解基本内容”,将原初中三年级要求“能够翻译文言课文的一些片段”“掌握一些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了解一些文言句式”改为“能顺畅  相似文献   

6.
在苏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从中学才开始的,小学的大纲也并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什么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是七上教材中就出现了文言文《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和《论语八则》.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文言文教学近些年来呈不断弱化淡化之势.但是,“朱子读书法”有“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容易背诵的“文言文”,让学生循序渐进,早一点接触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小学,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文言文承载着古人优秀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通过文言文解读,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品味,培养语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围绕教材文本,深挖教学主题。在统编版教材中,编者在各个学段均安排了相关的文言文,尤其注重文本的故事性与教化性。基于此,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铁杵成针》一文,通过解读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10期刊载的王运芳老师《文言文研究性阅读学习模式探索》(以下均简称为《探索》)一文,提出了“读—悟—移”的文言文学习模式,以建立“知识—能力—情意”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读”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通过“悟”解决“为什么写”和“写得怎么样”的问题,通过“移”达到“读古延今、古为今用”的目的。应该说这一思路是很好的,但该文在具体的论述中却极为轻视文言知识的教学,而这恰恰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如果以这种思路来进行文言文教学,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难有切实的提高。把…  相似文献   

9.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文言文的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文言文教学领域教改相对沉寂,人们称之新教材老教法,还在延用几十年不变的老方法。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多年来,应试教育影响下形成的逐词逐  相似文献   

10.
李文英 《考试周刊》2010,(49):36-37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围绕文言文教学的争论也常常听到,在文言文学习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更是许多人热烈讨论的话题。本文作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谈了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能简单只局限于词句的教学而偏废了文学、文化的学习。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做到“文”、“言”并重,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褚香 《现代语文》2011,(6):34-35
近几日整理个人材料的时候,偶然发现近两年开设的公开课大多是文言文,如《琵琶行》、《项脊轩志》、《孟子见梁襄王》等等,忽而想起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有些学生甚至戏称文言文为“第二外语”。纵观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确实举步维艰,学生的学习倦怠,教师的束手无策,使文言文典范之美离我们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文言文有些地方该注而未注,有些资料注而未尽恰当,这就影响了师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试作一些补充和商榷。《〈指南录〉后序》“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其中的“为”教材未注,江苏的配套练习释为判断动词“是”,为落实而落实;江夏等《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解作“将”,显得累赘(不言将而将要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给遭受众议的语文教学带来一片曙光。然而当我们深入到语文课堂时,发现文言文的教学仍然是教学改革中的“冰点”。教师还是沿用“字字落实,句句过关”那一套老方法,满堂串,满堂灌,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到索然寡味,教师也无所适从。因此,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现状,必须引进新课标理念这潭活水。一、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由于文言文教学中语言障碍大,因而过去的《大纲》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字义、词义和语法关系,而对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情感却往往忽略。于是,学生对这种风干的语言标本自然…  相似文献   

15.
<正> 部编工农业余中等学校初中语文课本(下简称“课本”的为老教材,新教材则注明“新编课本”)文言文中,粉碎“四人帮”以来的两套新老教材中,“所”字结构总共出现34次。它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不仅有些青年教师感到难于把握,就是《教学参考书》(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下简称“参考”)中也有理解错的。现对课本中“所”字结构的认识概述以下,以就正于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16.
与五年制中学语文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五省区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版)将《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一课中的“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作“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同样的译法又见于《高中文言难句选释《(黄汉示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2月版)和《文言文语言分析》(薛儒章、孔祥珍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这种译法将句中的“此”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篇篇都有课前提示。现代文中的教读课文为“预习提示”,自读课文为“自读提示”,参读课文为“每读提示”,文言文则一律称“阅读提示”。这些提示的字数一般在二三百字之间,少则达151字,如《这不是一颗流星》;多则达351字,如《从三到万》。这些提示包容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林林总总,大致可以归纳为:(1)简介作家作品。如《有的人》“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收在六卷本《臧克家文集》里。”(2)交代写作背景及意图。如《俭以养德》“本文写于1959年8月12日,是针对当时有些人开始放弃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的第一节小学语文的学科的性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如下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阐述“工具性”时,列举了以下几项条目:一、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二、语文是学习的工具;三、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笔者以为此表述欠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文言文注释中,存在一些不妥之处,现提出个人的想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当注不注,引起歧义给文言文作注,是为了便于后学者读懂文言文.然而有些注本的注释,包括供青年人自学的注本的注释和中学文言文教材的注释,也往往对那些不注就不能使读者明白其义,或者不注就容易引起歧义,或者看似容易,其实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如《岳阳楼记》:“虎啸猿啼.”(以下简称“虎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对“虎  相似文献   

20.
苏洁 《广西教育》2009,(20):30-30
现代的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始终难以产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太难,字词意义的变化太复杂;另一方面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文言文“言”的教学,仅发挥了它作为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作用,文言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品出“文言之味”,提高学习兴趣呢?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